更新時間:2021-05-14 00:41:52作者:網絡
20 歲開始創業的喬布斯是這樣的:在演說、溝通方面極具天賦,加上他那近乎厚顏無恥的堅韌性格,幾乎沒有什么他想獲得而不可得的。在技術方面,他沒有合伙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那種兼顧軟硬件的天才創造力,甚至沒有任何資料能說明喬布斯會寫程序,但喬布斯的優點是他對技術有著超乎常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他小時候經常和惠普的工程師們混在一起,問這問那。這讓他知道什么技術是有其獨到價值的,也正因此,他會傾力說服沃茲創立蘋果電腦。
30 歲的喬布斯是他 20 歲時的升級版本:財富和名望讓他獲得了更大的說服力,以至于人們說他擁有「現實扭曲場」,就像《星際迷航》里的人物一樣。而在技術方面,他更是累積起了一條無比陡峭的學習曲線:硅谷一些最重要的企業家,如英特爾創始人鮑勃·諾伊斯、惠普創始人戴維·帕卡德成了他的導師。他會像十多年前對惠普的工程師那樣,深夜給諾伊斯打電話請教半導體問題。更重要的是,1979年底,他去到了施樂公司 PARC 研究院,如蒙天啟般見識了圖形界面操作,并在隨后五年時間里埋頭開發 Lisa 和麥金塔兩臺電腦,從中積累出豐富的產品開發經驗。
另外,這十年里他還掌握了另一門硅谷人極少涉及的技能:工業設計。喬布斯從小并未接受過太多美術熏陶,他只是對物品的完美有著非常個人化的追求。他寧肯寬敞的房間沒有裝修和裝飾,也不添置他看不上眼的家具。但他很快在設計領域開始了無底洞似的學習。他用幾個月時間研究建筑大師賴特的作品,并從德國人哈特穆特·艾斯林格那里學到了很多設計知識。在二十四歲之后,喬布斯幾乎已經成為一個設計領域的內行,他會趴在顯示器上一個像素一個像素研究圖案,也會苛刻要求電腦的外殼采用優雅的圓角……
這期間唯一沒有變化的,是喬布斯的性格。沃茲說他從小就一心成為人群的領袖,不過更恰當的描述來自羅伯特·昆季禮,這個跟喬布斯和蓋茨一起成長的科技記者在《偶得帝國》一書中把喬布斯比喻成了薩達姆:「喬布斯希望控制世界。他一點也不在乎鞏固戰略優勢,他只想著攻擊……喬布斯不在乎是有十幾家還是上百家公司跟自己對著干,他也不在乎有什么阻礙他成功。像薩達姆一樣,他根本不在乎自己可能輸多大。」至此,可以這樣總結早年的喬布斯:溝通大師、技術鑒別力和美術鑒賞力的混血兒、修煉中的產品經理、一心想改變世界的偏執狂。他的優勢是年輕,在一個全新的行業,他的青澀是可接受的。在今天,絕大多數人 35 才能做到產品經理,而喬布斯在25歲時已經是一家呼風喚雨的上市公司的創始人了。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他年輕的一塌糊涂。在創業初期的蘋果公司,麥克·馬庫拉和日后加盟的約翰·斯卡利扮演著公司中「父親」的角色,沃茲是那個睿智而恬靜的大哥,而喬布斯好像驕縱、任性、被塞給一個玩具就不能出聲的小兒子。除了負責一些采購及推銷工作,他幾乎沒有任何真實的商業實踐。即使在開發麥金塔時,作為公司創始人及董事長,他所擁有的財務審批權只有 25 萬美元。而且,就像一切少年得志的天才人物,喬布斯蔑視一切流程。據說,當年的喬布斯經常跑到辦公室里,隨便問一名工程師:「我覺得某人是個傻瓜,你覺得呢?」如果對方的答案是肯定的,他會跑到第二個人那里,說:「我和某人覺得某人是傻瓜,你說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他則會對別人說:「我和某人覺得某人是天才,你怎么看?」 換句話說,他不知道怎么讓一家公司有效運轉,不知道如何讓一款產品在可控的時間以合適的價位切入市場,他甚至不知道失敗為何物。
被開除似乎是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結果,但當時喬布斯根本意識不到這點。他已經被突如其來的挫敗感擊成了碎片,必須把全部聰明才智用于尋找逃避現實的方法:他打電話問美國航天航空局,能不能把自己扔到挑戰者號飛船上;他去了蘇聯,想在那里開設電腦學校;他甚至跑到法國南部,試圖以「孤獨的藝術家」身份申請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