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5-28 19:31:45作者:網絡
可愛的牽牛花
一到盛夏我們院里的花盆里就會開出五顏六色的花,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牽牛花。
清晨,牽牛花安靜的躺在在碧綠色的綠葉中,有紅的、白的、紫的,五顏六色的又嬌嫩又鮮艷,一陣涼爽的微風吹過牽牛花臉頰,牽牛花牽牛花從睡夢中醒來,向早起的人們發出最早的問候,每個經過他身邊的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微笑。
中午驕陽似火,大地都被烤得快融化了,牽牛花卻開得更加鮮艷奪目了,好像身披盛裝迎接午歸的人們。
傍晚太陽不再那么發火了,勞累了一天的牽牛花慢慢的合上了眼睛,甜甜的進入了夢鄉。
一、意思不同
1、“作”多用于一般性的活動,且動作性不強,其用法與“進行”相當,意義很虛。例如:作安排、作采訪、作承諾、作沖刺、作溝通、作構思、作觀察、作擴展、作檢討、作交代、作交流、作思考。
2、“做”多用于具體性的事務或職業性、專業性的工作。例如:做工、做課(舉行示范性或實驗性的公開課)、做活兒、做題、做藥(從事藥物推銷工作)、做賬、做保險。
二、語體色彩不同
1、“作”多用于具有書面語色彩的詞語,特別是文言詞語均用“作”,成語幾乎全用“作”,起源很早,如:作成(成全)、作罷、作別、作答、作伐、作廢、作古、作踐、作結(收尾)、作亂、作孽、作陪。?
2、而“做”出于北方白話,起源很晚有關,多用于具有口語色彩的詞語。如:做鬼、做媒、做夢、做買賣、做眉眼(使眼色)、做圈套、做人家、做人情、做生活、做生意、做手腳。
三、語義內容不同
1、“作”表示的動作性不強,意義比較抽象、泛化。如:作案、作保、作弊、作惡、作風、作梗、作價、作臉、作數、作速、作為、作偽、作用、作證。
2、“做”表示的動作性強,意義比較具體、實在。如:做飯、做菜、做鬼臉、做家務、做手勢、做姿勢、做游戲、做針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作
單說來,“做”表示具體的動作,“作”表示抽象的動作。“做”和“作”都含有“制造”這一意思,但又不能混用,區別有三點:一、“做”側重于具體對象或產生實物的活動,動作性較強。如“做工”、 “做衣服”、 “做作業”等。“做”連接的都是能在實際生活中感知到的具體事物;而“作”多用于抽象對象或不產生實物的活動,動作性較弱; 如:作孽、作弊、作曲、作別等。二、從感情色彩上看, “做”所連接的多數都是中性事物。如做客、做夢,都無所謂好壞;“作”所連接的事物多數是貶義的,如作惡、作弊、作假等。三、“做”是一個“全動詞”,就是說它能獨立地作為一個動詞,在運用中體現完整的動作意思;而“作”是“半動詞”,它往往跟別的動同連起來使用,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動作意思,如:叫作、制作、作戰等。拓展資料:做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是zuò,漢語中的常用動詞,使用范圍非常廣泛,由沒有到存在之間的過程;做就是造,產生這個東西的意思——如做生意、做飯、做工、做鬼臉等。康熙字典《子集中》《人字部》 ·做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9《正字通》俗作字,字匯租去聲。又音佐,不知作本有去入二音,分作做為二,非。互見作字注。釋義〈動〉(1) (“做”是“作”后起的分別字,“作”近代寫作“做”)(2) 作。從事某種工作或活動 [do]我且不做買賣,和你一同家去。——《水滸全傳》(3) 又如:做道路(做生意;從事攔路搶劫、偷盜活動);做夫(服勞役;作勞動力);做不得;做不了;做嗄(干什么) [2] (4) 制作,制造 [make]此處最好,只是還少一個酒幌,明日竟做一個來。——《紅樓夢》(5) 又如:做妖撒妖(做出妖形怪狀的樣子);做勢(做出表面竟向的動作);做弊(作弊,舞弊);做衣服;(6) 充當 [act as]馬二先生做東,大盤大碗請差人吃著。——《儒林外史》作,多音字表示從事某種活動也做假裝,裝出的意思。如:作面子(裝點面子);作喬(裝假,裝模做樣);作筏子(做樣子);作張作致(裝模作樣);作軌(作為規范);作喜(變作笑臉,露出喜色)作字骨刻文演變: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詳細釋義作 zuō〈名〉(1) 作坊,手工業工場 [workshop]明帝方修宮室而節氣不合,……而禮徑至所作,不復重奏,稱詔罷民。——《三國志·魏志》(2) 又如:作房(作坊);作分(作坊);木工作;油漆作;洗衣作(3) 另見 zuò (除作坊外,其余都讀 z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