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每當我唱起這支歌,便想起即將到來的,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可有意思了,我來講給大家聽聽吧!愛國" />
更新時間:2021-04-16 05:13:13作者:網絡
端午節作文300字【一】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每當我唱起這支歌,便想起即將到來的,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可有意思了,我來講給大家聽聽吧!愛國詩人屈原,很不同意楚王管理百姓的方法,便去向楚王說理,結果楚王不同意見屈原,屈原很生氣,一怒之下投了汩羅江,老百姓很尊敬屈原,為了不讓魚蝦蛟蟹吃屈原的遺體,就用粽葉包著米,投入江中。以后,每年五月初五,老百姓都會坐舟投粽子,慢慢地就變成了吃粽子,賽龍舟。
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頭上寫一個大大的“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有表驅怪避邪保平安之意。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讓我們所有人在今年的五月五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吧!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傳統節日。時在夏歷五月初五。因此日又稱端五、重五、端陽,故亦稱“端午節”、“重五節”、“端陽節”。因是節正值夏季,又是夏季最大節日,故稱夏節;節日中有用蘭湯林浴之舉,故又稱“沐蘭節”、浴蘭節;節俗活動中有裝飾小兒女及請嫁女歸寧之俗,故又稱女兒節,按陰陽家之說,是日稱天中、朱明,故亦稱天中節;在道教則為五臘之一的地臘;晚近以來也稱詩人節,是抗戰時期的文化人為紀念屈原而確立的。此外尚有蒲節、五月節、棕包節、龍船節、女媧節的稱謂。端五節的來源有諸種說法。一說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習俗;一說起源于惡月、惡日之說。這兩種說法可以解說端五節辟五毒、浴蘭等節俗,為端五節部分節俗的信仰基礎。聞一多以吳越民族圖騰祭解說賽龍舟等俗。最為流行的端五起源說是漢末以后逐漸定型的紀念屈原說,且已逐漸被人們認可。屈原為戰國時期的楚國人,生于湖北秭歸,少有抱負,決心革新政治,曾任僅次于宰相的左徒之職,后楚懷王聽信讒言,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投入汨羅江自盡,包粽子及賽龍舟之俗即為紀念屈原而來。在民俗傳說中,端五節還和介于推、伍子胥、曹娥、陳臨等歷史人物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