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改革國慶典禮制度。決定5年一小慶、10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
1964年國防部頒布的軍隊隊列條令中,還首次" />
更新時間:2022-04-22 14:30:22作者:admin2
5年一次。
1960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改革國慶典禮制度。決定5年一小慶、10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
1964年國防部頒布的軍隊隊列條令中,還首次出現閱兵條款。但在當時“左”的錯誤思想指導下,閱兵被指責為形式主義,后來不僅國慶閱兵被取消,連軍隊內部的閱兵也被取消。
擴展資料:
閱兵分列式的第一方陣,是由150名水兵組成的人民海軍代表隊。海軍方隊中大都是剛剛穿上海軍服的陸軍戰士,其中也有海軍學校的教員,還有原國民黨海軍起義的官兵。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歷次國慶大閱兵中,都是陸軍走在最前面,惟有1949年開國大典的閱兵式是按照海、陸、空的順序,由人民海軍打頭陣。
當時,開國大典第一軍旗手李冠英,肩扛八一軍旗走在受閱部隊的最前面,他的身旁各有一名持沖鋒槍的護旗兵。在接近東邊金水橋時,李冠英用了一個十 分熟練利落的動作,在雙腳齊步換正步的同時,雙手迅速擎旗向前下垂45度,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將士,向新中國的締造者們致敬。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天安門廣場的十五次閱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共舉行過14次國慶閱兵,其中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周年、10周年、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的7次大閱兵。
“從1949年到1959年,每年10月1日都要舉行國慶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對國慶制度進行改革,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后來因“文革”影響等原因,連續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1984年,新中國成立35周年時,恢復了國慶閱兵。至1999年的國慶50周年閱兵,又相隔了15年。”
擴展資料: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閱兵,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武裝力量,在國慶大典舉行的一項極其隆重的軍事儀式。是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威,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威,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的重要形式。歷次大閱兵都是向中國人民匯報武裝力量建設的新成就。
通過閱兵彰顯了國家主權,突出了國防實力,展示了中國政府維護國家和地區安全的力量和決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共舉行過14次國慶閱兵,其中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周年、10周年、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的7次大閱兵。
歷史背景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來十分重視閱兵。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先后舉行過3次較有影響的閱兵:一次是1934年8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在江西瑞金縣大埔橋紅場舉行的規模較大的“八一”閱兵;一次是1944年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三五九旅奉命北上開赴抗日前線時,在延安機場舉行的閱兵;另一次是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從河北西柏坡抵達北平時,在西苑機場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儀式。
新中國成立之后,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決定,把閱兵列為國慶大典的一項重要內容。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1959年建國10周年,新中國每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國慶閱兵,前后共舉行了11次。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典禮制度,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1964年臺灣防務部門頒布的軍隊列條令中,首次出現閱兵條款。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緣故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國連續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直到1981年,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恢復閱兵,并于1984年國慶35周年時,舉行了恢復閱兵后第一次大型的國慶閱兵。
新中國建立以來共舉行過14次國慶閱兵,14次大閱兵大體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9年到1959年,先后進行了11次大閱兵;第二階段是1984年,舉行了國慶35周年大閱兵;第三階段是1999年,舉行國慶50周年大閱兵;第四階段是2009年,舉行國慶60周年大閱兵。
四個階段的大閱兵,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的飛速發展。開國大典閱兵式,閱兵部隊裝備是“萬國造”;1959年,受閱武器裝備基本實現了國產化;1984年,受閱武器裝備共28種,全部是中國自行研制的,核武器首次亮相;1999年,新裝備占90%以上;2009年,近90%裝備為首次公開亮相,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慶閱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