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3-02 10:24:13作者:佚名
事實上,春考中的高學費問題在2010年春考時就開始出現。 2010年上海春考總共有8所院校參加招生,招生計劃為580人。其中,本科招生計劃為360人。在這360個本科計劃中,有140個招生計劃是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占總數的39%。這140個招生計劃中,只有20個計劃的學費是1.2萬元/年,其他120個計劃的學費都要1.5萬元/年。如果將獨立學院的學費算進去,總共有180個本科計劃的學費要超過1.2萬元/年,占總數的50%。而在2011年春考中的320個本科計劃里,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占到140個,為本科總計劃的44%,比去年還要提高了5個百分點。
【質疑】
秋考招不到人改到春考招?
在采訪中不少考生和家長表示,不打算報春考,或者僅把春考視作“練兵“,主要目標還是打算放在明年的秋考。原因是“秋考的學校多、專業多、高收費的專業也沒有那么多,孩子參加秋考選擇面更廣”。
而對于春考中出現那么多的高收費專業,不少考生和家長認為,是因為這些專業在秋考中招生情況不好,所以拿到春季來招。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雖然很有特色,但因為開辦的學校良莠不齊,加上學費高,能拿到國外文憑的不多,因此,在高考志愿填報中,絕大多數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都是“冷門”,相對普通專業來說報考人數少,錄取分接近學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此外,這些專業學費高,也不排除招生越多,學校投入的教育成本越低的考慮。
生源堪憂導致高校不熱衷?
另一方面,參加春招的學校少、專業少,這也引起不少考生和家長的不滿,“既然各院校都能參加‘秋招’,為何不能一起‘春招’呢? ”
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招辦人士坦言,春考是考后填報志愿,由于生源的不確定性,在制訂招生計劃時,大家都比較謹慎,“多做了,到頭來沒人報也是浪費。 ”許多招生院校明明發出了錄取通知書,可考生卻不來報到,導致招生名額無法落實,高校對春招的熱情也就沒那么高了。
不少高校還存在其它擔憂:春考只允許歷屆高中畢業生參加,被認為是專門為高考不理想的考生多一次選擇而設的考試。實行平行志愿后,參與春考的生源質量較往年明顯滑坡,學校對春考生源質量產生擔憂,也影響了高校參與的積極性,招生計劃也因此“縮水”。
還有種觀點認為,春招人數少,院校單獨編班成本太高,如果把這批學生插到上一年9月份入學的學生中,教學又有問題。因此,一些熱門高校和本科院校并不熱衷參與春招。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