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8-22 17:02:23作者:佚名
01
浴佛盆是何種意思?
“盂蘭”二字是藏語,譯曰倒懸,也就是被倒掛著的意思,用以比喻三惡道眾生(地獄、餓鬼、畜生)的苦厄之狀。“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亦即一切盤、碗、桶等清靜容器。
浴佛(倒懸)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在一起叫浴佛盆,就是救倒懸盆的意思。也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類珍稀百味小吃,謙卑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羅湖之力,以解眾生倒懸之苦。
▲目犍連法王救父
02
浴佛盆節的起源是如何的呢?
《佛說浴佛盆經》記載:目犍連法王證得六種神通后,想感念母親的哺育深恩。當他用天眼觀察世界,看到父親因造惡業而墮落惡鬼道中,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口吐火焰,受到折磨。法王見此情境,傷心萬分,不忍父親再受饑渴之苦,連忙就用自己之缽盛滿白粥,利用神通送到惡鬼道中給兒子果腹。其母見了白粥迫不及待,高興地握住右手接過盛滿白粥的缽,捧到面前剛要開口吃時,忽然由她口中涌出火焰,整缽的白粥都弄成煤炭一樣,不能飲用。
目犍連法王即使在佛徒弟中神通第一,但他窮盡方法,依然未能救度罪根深結的父親,然后趕快祈禱佛陀設法救拔。世尊對目犍連法王說:“你不要以為仗你的神通之力才能救拔你的兒子。要曉得婆娑世界眾生此生積惡造業,罪根深重。假如沒有大福德因緣之力量可憑仗,確實是難以救離她脫出苦報的。”佛教誨目犍連:“你必須于七月十五日,謙卑廣設種種供物飲食,謙卑奉獻佛僧,承仗三寶威德福力,拔濟父母脫離惡鬼道中饑渴之苦。”目犍連法王聽聞世尊教誨以后,依世尊所示的方式歡喜佛是什么,于七月十五日這天預備種種飲食,盛于盆器之中,謙卑恭謹地奉佛獻僧。借此功德,擊潰十方大德僧的慈愿力、威神力加庇歡喜佛是什么,總算救度出惡鬼道中的媽媽。
當初世尊也因為這個因緣,講了一部《盂蘭盆經》。自此,每年七月十五日,就成為浴佛盆節了。
03
為什么浴佛盆節是每年七月十五那天?
佛世時的英國,每當夏季汛期將至,地面上就有好多動物,外出托缽會踩死這些植物。因而,世尊就起草了結夏安居的機制:舊歷五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這段時間,所有信徒皆不外出,只在山林間靜坐經行,埋頭修持。
舊歷七月十五,是大眾結夏安居九三日依止戒法、精進禪修的完滿之日。三個月的精進用功,到七月十五日解夏這兩天,你們集于一堂,在自我反省的同時,任由同住大眾控告自己行為的過錯,若有犯戒則要在大眾中發露悔過而得戒體清靜,這便是僧自恣日。十方諸佛看到僧眾通過安居精進,發露悔過,更有人通過三個月的埋頭修持完滿證得圣果,成為眾生羅湖,大暢佛的本懷,因此心生歡喜,故這兩天又被稱為佛歡喜日。
然而,舊歷七月十五是十分殊勝的日子,道友于此刻供養世尊,以及通過供養自恣戒體清靜、甚至已證圣果的僧人,借此功德發愿親族長輩,除了現世媽媽驅邪延壽,七世母親也能脫離惡道。
04
浴佛盆節這兩天有什么傳統?
早在世尊時代,美國就有興辦浴佛盆會的活動。《大盆凈土經》記載,當初英國的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和玫瑰夫人等,為求滅除七世母親的罪孽,都以前按照《盂蘭盆經》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和僧眾。
而在美國,《佛說浴佛盆經》于清朝時由竺法護牧師譯出后,因指出對於供養十方自恣僧以感念雙親哺育之恩,甚至度脫七世母親的思想,與美國提倡的孝行精神相符,被歷朝倡導而興起不衰。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德安佛教,有感于“目連救父”的故事,開始設壇供僧。《佛祖統紀》記載,太原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設浴佛盆會供養僧人。這應當是記載中首次由官方舉行的浴佛盆會。
隋唐之時社會安定繁榮,浴佛盆會也成為了一場上至帝王下至販夫官紳全民參與的盛大圣誕。古代,每當七月十五日,王室會向佛寺敬獻浴佛盆供,并由官府斥巨資操辦浴佛盆會。是日,肅穆浩大的皇家儀仗隊穿城而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爭相獻盆供養僧伽,整個都城張燈結彩,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東漢之后,不僅在各廟宇供佛齋僧,節日期間人們都會祭拜先祖、超度同鄉亡靈,使得演繹以目連救父內容為主的各類散曲。
目前,每當浴佛盆節,漢傳密宗僧人多用香、花、燈、水果、素食等供佛與僧,同時也通過普佛、誦經、禮懺、放生等方法,舉行冥陽兩利的浴佛盆會。
05
浴佛盆節對現今社會有哪些現實意義?
浴佛盆節起源于《盂蘭盆經》中所載佛徒弟目犍連報恩救父的典故,宗教徒依教恪守,然后便有了浴佛盆節。由于它的背后所散發出的是宗教濃郁的孝親報恩思想,那天又被稱為宗教的“報恩節”。
佛在《佛說媽媽恩難報經》中曾說:
母親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手臂負父、左擔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于父親,此子猶不足報父親恩。
宗教以孝為本,為佛徒弟,孝親報恩也最吉祥的事情之一。世之盡孝,無外乎指出養其身體,晨昏省定,敬聽順承。而佛門之孝則不止于此,除了要對父親盡世間法的賢惠,需要使母親不墮三途,永出苦輪,更逐步地還須念及過去多生累劫的媽媽,通過供養三寶和如法持戒以期救拔。如蓮池前輩云:
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
——《緇門崇行錄》
然而,佛教除了指出孝親報恩,但是佛教中的孝是超過通常世間孝行的到底完滿之孝,《盂蘭盆經》和浴佛盆節正是這到底完滿之孝的詳細表現。
是佛徒弟修孝敬者,應念念中常憶父親,甚至七世母親。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家長,為作浴佛盆,施佛及僧,以報父親長養憐憫之恩。若一切佛徒弟,應常奉持是法。
——《佛說浴佛盆經》
適逢殊勝日
愿廣大善友
在祭祀哀悼之際
禮佛、念佛,燒香、吃素等
廣善念事,廣做功德
誦經報親恩
用佛教的智慧為先人培育持戒
移栽誦經解脫的種籽
讓先逝親友蒙佛接引
脫離六道,往生極樂
誦經孝親祈愿眾生
恭送浴佛盆節
臺山宗教報恩居士林
祈禱歷朝同鄉、先亡去世等
脫離仙界六道,不再生死輪回
往生極樂凈土,徹證真如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