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3-16 14:08:08作者:佚名
教師帶頭,深入企業需求; 政府、企業、學校合作,共同開展現實教學。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圍繞宜昌市電信行業發展需求,積極探索基礎扎實、平臺廣闊、跨領域、一體化培養的培養模式,開創了產教融合發展新路徑,為宜昌工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增添動力。
三峽職業學院電子信息學院老師指導學生實戰訓練和競賽準備
校企聯絡全覆蓋
6月,評選出全省第四批中小微企業“科技副總裁”。 電子信息領域專家、三峽職業學院副教授劉本軍入選。
此前,劉本軍曾為宜昌市“雪亮工程”、“智慧宜昌”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在信息化建設領域享有盛譽。
“我將圍繞科技發展需求和行業企業關鍵問題組建團隊,探索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服務企業的新路徑三峽大學科技學院教務網,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劉本軍說道。
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早已成為中國三峽職業學院的常態。 剛剛入選2023年“院士專家企業行”候選名單的方全文副教授也于2019年加入湖北縱橫貝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擔任“科技副總裁”。
當時公司正處于低谷期,軟件團隊集體離職,只剩下三名技術人員。 方全文到崗后,重新組建了開發團隊,幫助承接項目,順利完成了“檢漏修復管理系統”、長江電力“掌上長電”APP、“秭歸市委黨校教務系統管理平臺” 、《西陵區大學生實習實踐》。 《培訓管理平臺》等軟件項目。
“從框架搭建、招標文件制作、代碼編寫、界面設計,我全程參與了。” 方泉文告訴記者。
專業的技術指導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 他上任當年,公司軟件營收出現“逆轉下滑”,達到1000萬。 2021年服務期滿時,公司營業收入將突破3000萬。
為63家電子信息企業配備專業教師,實現校企與監管企業聯系全覆蓋。 也讓學校及時了解行業發展需求,主動求變,加快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轉型升級。
共同培養高素質人才
圍繞“新馳神網”產業主線,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已建立,滇軍區成為宜昌市數字經濟的“主戰場”。
為為宜昌市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去年7月,三峽職業學院電軍(新軟件)學院、風火特色學院相繼揭牌。
前者推動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在建立“訂單班”和“現代學徒班”、開展科技攻關、開展項目申報、優化專業設置、擴大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五個方面發力。 ,創建全市產教聯盟。 后者推動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培訓、國際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致力于培養雙碩士人才,三峽職業學院還與華為、中興、東軟、思科等近百家企業合作探討,共建實訓基地。
學校建有實訓室,企業建有實訓基地。 教師和學生有實踐培訓和對口就業的機會,員工有進一步培訓的場所。 此舉得到了省商務廳、省教育廳的認可,并成功入選第二批省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基地。
“在此基礎上,學校還不斷制定和完善項目和課程學分交換制度,選派近百名學生參與現實教學和項目跟進。”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學辦公室主任李金峰說。
參與整個軟件開發過程,學生團隊幫助白藥軟件打造的垃圾分類系統在猇亭區和宜昌高新區成功推廣; 市博物館教學預覽系統已在《丹青迎春》、《巴厘神秘國度》等19個展覽項目中得到應用
準確對接行業轉型發展,電訊學院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6%以上,畢業三年薪資增幅達到67.33%。
科研再攀新高峰
6月,第九屆全國青少年科普創新實驗及作品大賽(湖北賽區)落下帷幕。 三峽職業學院團隊的《智慧社區-AIoT》作品榮獲創意作品項目——智慧社區本科大學組優秀獎。
“這項工作基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WIFI連接互聯網和控制面板三峽大學科技學院教務網,實現人機交互。”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專業帶頭人楊澤軍告訴記者,作品有園林系統、內外開關門、智能布置。 風系統和語音助手四大功能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多元化、個性化、高效的服務,充分展示了未來智慧社區服務的美好場景。
沒有挑戰,就沒有青春! 看看電子信息學院的榮譽名單,還有更多團隊書寫著精彩的故事:
去年,網絡代表隊在“中銀杯”湖北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競賽中榮獲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賽——首屆職業技能大賽網絡信息系統大賽全省三等獎1項。
今年,軟件代表隊參加第十四屆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湖北賽區,獲得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 在湖北省第十四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中,又有兩項作品榮獲省賽三等獎。
努力在科學研究領域做出新的貢獻。 今年上半年,電訊學院還發表論文10篇,完成軟件著作權授權10項。
目前,三峽職業學院正抓緊開展“e路黨建品牌研究”、“標桿專業群體建設研究”、“市級以上黨建研究”等市級以上科研項目。 《人工智能在產教融合中的創新應用》等,新成果發布在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