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19 09:21:26作者:佚名
(拜師儀式。)
昨日清晨,在位于貴航三00醫院的華烽分院貝語網校,一場隆重的拜師活動盛大開啟。今年已83歲高齡的資深中醫黃愷行,決定接納6位新徒,計劃親自傳授技藝,培育新一代的中醫傳承者。
收徒不看天賦看人品
昨日清晨,在貴航三00醫院華烽分院舉辦的“國醫堂”揭幕典禮現場,同時進行了一場獨特的傳統學徒拜師儀式。現場,六名學徒分列兩側,依次行三拜大禮,虔誠地向貴州省著名中醫黃愷行敬奉了一杯名為“改口茶”的飲品。而黃醫師則回贈了一個葫蘆,象征著“懸壺濟世”的美好寓意。
在談及收徒的標準時,黃老強調,他所關注的并非徒弟的天賦,而是其人品。作為一名醫者,重視的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懷有傳承精神,方有師徒相承的可能。其次,勤奮學習是關鍵,中醫典籍繁多,若非記憶力出眾,難以入門。再者,醫德至關重要,必須具備悲憫眾生、救濟萬民的心境,這一點尤為重要。
我送給他葫蘆,道理相通,懸壺行醫,正是醫者仁愛之心所在。黃愷行這樣說道。
張健弟子表示,自2014年起便跟隨黃老學習至今,鑒于師傅收徒標準極為嚴格,他歷經一年才得以成為門下弟子。“師父對待患者總是和藹可親,而對我則是嚴厲至極。”張健笑著吐了吐舌頭,補充道,若是在背誦醫書或古方時出現差錯,難免會受到師父的嚴厲指責。
弟子尤敏畢業于貴陽中醫學院。她提到,她的師傅知識豐富,對弟子們毫無保留,這一點尤為令人感動。
(拜師現場。)
退休后仍然把脈看病
黃老原籍貴州安順,1962年,他從成都中醫學院(今成都中醫藥大學)畢業,成績斐然。當時,他有機會留校擔任教職,然而,他卻堅決選擇返回貴州。
同年,黃老在貴陽醫學院的中醫科開始了他的臨床、教學與科研之旅。到了1965年,他轉至貴陽中醫學院擔任教職。自此,他既肩負著學院內科教研室的主任職責,又兼顧在貴陽中醫二附院開設門診,為患者把脈。患者們絡繹不絕,直至1991年他退休。
黃老雖已步入八旬,卻面色紅潤,神采奕奕,依舊保持著年輕時那份直率,有什么說什么,說話聲音響亮,只是聽力略有減弱。按常理,這個年紀本應在家中安享晚年,然而黃老卻閑不下來,重返社區醫院,重拾舊業:擔當醫生,為患者診病給藥。
這些年來,黃老醫生每周一和周三都會在這里出診,吸引了許多患者前來就醫,他們常常絡繹不絕地排成長隊。
用毛筆給患者開處方
黃老與一般的老中醫有所區別,他習慣用毛筆書寫處方,其字體顯得既灑脫又隨意,采用楷書體。處方從患者的姓名開始貴陽中醫學院研究生院,隨后引用《黃帝內經》中的相關病癥內容,在描述完病癥之后,緊接著開出藥物,并且對所用藥材的用量進行了詳細的標注。
據調查,黃老每月至少書寫三四百份藥方,全采用毛筆書寫。黃老表示貴陽中醫學院研究生院,每份處方蘊含了一套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其中的理論、方法、方劑和藥物四項基本要素均濃縮于一張紙面之上。相較之下,現今的電腦處方往往省略了這些要素。黃老在開具藥方時遵循三大原則:首先,他強調“謹守病機”,在用藥上極為慎重,絕不輕率作出判斷;其次,他主張用藥簡約,通常僅使用8至9種藥材;再者,他注重劑量控制,一般維持在每劑一錢到三錢之間,提倡藥物逐漸發揮療效,以平和為首要。
黃老指出,目前中醫領域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為了確保中醫文化的持續發揚光大,他有意尋找并親自指導一些有潛力的年輕人才,以期培養出新一代的中醫傳承者。(記者 田儒森 拍攝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