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2-25 15:49:39作者:佚名
訪問
院長帶隊做指導
初秋的早晨,萬壽寺比往日少了幾分寧靜,更多的是歡聲笑語和閑聊聲。細雨綿綿,并沒有澆滅大家參觀的熱情。張先生帶著他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來了。他告訴記者:“我們就住在附近,這幾年,我們看到萬壽寺變得更加規整,周圍的環境也更加美麗。每次路過都想進來看看,看到了藝術博物館正在通過微信公眾號招收觀眾,我一聽到這個消息就報名了。”
萬壽寺始建于明萬歷五年,即公元1577年,位于長河北岸,廣元門西側,后經多次擴建。到了清代皇室,這里就成為皇室慶生的場所。”從天王宮到大雄寶殿,再到萬壽寺閣、大禪堂……一路上,美術館館長王丹擔任觀眾解說員,講述著這個故事皇家寺廟。觀眾三五成群地在院子里行走。
哪些皇室名人曾在此居住過?當時還有哪些其他建筑保留至今?哪里進行了維修?參觀過程中,觀眾紛紛好奇提問,王丹一一解答。
清末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乘船往返紫禁城和頤和園,在廣元船閘換船,經常去萬壽寺禮佛,在宮中休息在西路。”王丹說,萬壽寺一共經歷了清代康熙至光緒年間的經歷。現存萬壽寺歷經四次大規模改擴建,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建筑布局分中、東、西三路。占地3.4萬平方米,現存建筑106間,房間353間。目前的工作是萬壽寺創建以來的第五次大規模整修。于2018年3月15日全面啟動,改造總建筑面積10689平方米。它是自1893年慈禧太后六十周年整修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整體保護修復工程。 “目前,中路、西路古建筑一期修繕已基本完成,并恢復原貌。東路現存10棟古建筑二期修繕正在進行中。”
亮點:觀眾“發現”明代丹碧石
萬壽閣前,一座長約2米、寬約1.7米的精美石雕吸引了眾人駐足觀賞:石雕上,層層藤蔓間,蜿蜒而出十朵蓮花,均勻分布成六角形。 。仔細一看,每朵蓮花的中心還雕刻著如意、銀錠、珊瑚枝等不同的寶物,紋飾清晰,工藝精湛。
“這石雕本來就是放在這里的嗎?”一位觀眾問道。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這是我們在這次改造過程中得到的一個很大的驚喜。”王丹微笑著解釋,工人們在挖掘消防管道時,在萬壽閣正南正東發現了一條深1.2米的地下隧道。這塊方石雕刻是在某處發現的。經專家鑒定,該石刻為典型的明代中后期石刻,推測為鑲嵌在萬壽閣前臺階正中的丹碧石。據記載,萬壽閣民國時期毀于火災,現在的建筑是本世紀初在原址上重建的一座仿古建筑。萬壽寺雖然始建于明代,但大多寺廟內的建筑是清代重建的,因為這座皇家寺廟是明代為數不多的遺跡之一,楓丹白露石尤為珍貴。”她解釋道。
演示
全套地磚工藝13步
走進正在修繕的萬壽寺東路方丈院,古建筑修繕工們擺好了各種工具,詳細演示了各種修繕技藝,讓完全沒有經驗的觀眾也能摸清門道。
一根根展現“解剖結構”的柱子,從原木底座到紅漆面,向觀眾展示了“一麻五灰”傳統建筑地板工藝的精湛。維修人員解釋說,所謂的地板防護罩是對木質構件外層使用的一種保護措施。木結構上覆蓋有基材,基材位于基層和漆膜之間,起到防腐蝕、防潮的作用。顧名思義,“一麻五灰”就是地板上有一層麻、五層灰的意思。完整的流程至少需要13個步驟:砍伐、撕縫、置竹釘、鋪漿、接縫接灰、清灰、制麻、磨麻。 、壓麻灰、中灰、細灰、磨細灰和鉆油。
方丈院南側的法堂南房,因地基低于寺后地面,被雨水腐蝕。木結構建筑遭到嚴重破壞。修復這座建筑的八根柱子時,采用了另一種傳統工藝——墩接工藝,是將柱子腐爛的部分剪掉,用與原柱子材質、規格相同的木材,做成榫卯結構,并將其與原柱的上部拼接。 “我們將參考相關歷史記錄,與工程方案相結合,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構件的使用。”維修人員說道。
維修
最大可能的保留
歷史信息
此次改造正逐步賦予東路建筑群“新生命”。整個改造過程需要最少的干預萬壽寺小學,盡可能保留原建筑的歷史信息,保護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經驗
用手拋麻制作“maju”
小觀眾體驗馬老制作
方丈院墻外,幾名修理工正在演示“釘拉”工藝。據介紹,“釘麻棍”主要用于古建筑墻體的建造。將準備好的麻棍交錯排列,釘在墻磚的接縫處,呈梅花狀。抹灰過程中萬壽寺小學,將麻棒分成圈狀混入,以提高抹灰層的韌性和連接性能,防止墻灰脫落、空鼓,起到固定墻面的作用。
展會現場,不少觀眾親身體驗了一把麻朱的制作過程。 “首先,我們要把原來的青麻梳理一遍,把那些容易折斷的麻稈和細麻毛都梳掉,這樣才能把它捆成松散、堅韌的青麻。”接下來,觀眾在修理人員的指導下,拿著一捆麻,有節奏地將麻“扔”到襯有鐵釘的木板上,將麻梳理松散幾遍,然后將麻纏繞在竹釘上,將麻綁在竹釘上。一麻拉。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需要制作者的耐心和細心。熟練的修理工一天可以制作大約100個莫拉。
感覺
古老方法的背后
匯聚匠心與智慧
一位觀眾告訴記者:“除了參觀和體驗貝語網校,我對中國傳統古建筑的復雜、精湛的工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古建筑修繕方法背后的匠心和智慧。”
計劃
預計明年重新開放
“萬壽寺修繕場地向公眾開放,是一次有益而大膽的嘗試。”王丹表示,萬壽寺整修工程整體進展順利,不僅恢復了萬壽寺作為皇家寺廟的歷史面貌,而且擴大了北京美術館的展覽面積。未來,美術館將繼續推進萬壽寺后續修繕保護項目,同時在文物監測保護、石刻文化修復保護等方面拓寬形式和渠道。圍繞文物保護、油畫佛像修復保護等方面,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組織觀摩和現場體驗等方式,吸引更多公眾參與,弘揚古建筑文化,宣傳文物保護原則和理念。
隨著改造工程接近尾聲,博物館預計明年重新開放。 “重新開放后,古建筑不僅要展示,還要合理利用。”王丹表示,博物館未來的規劃已經有了“雛形”,比如在萬壽閣舉辦福壽文化主題展覽;首次開放書畫展廳。皇家書畫展今后每三個月更新一次;還將介紹木工坊、女紅坊等,讓觀眾體驗一些非遺項目。
規劃
融入南昌河下游景觀
市文物局表示,萬壽寺是大運河文化帶北京段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皇家寺廟,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名副其實的“關鍵節點”。未來,該區域將融入南昌河下游景觀,打造與海濱遙相呼應的大運河古都文化集中展示區,再現“南昌古都”的歷史風貌。乾隆時期的“水御道”。美術館將依托萬壽寺,講述萬壽寺修繕背后的文物保護故事,提高文物保護利用能力,讓文物“發光”“有聲”,真正“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