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1-17 17:01:07作者:佚名
創新是新時代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的生命線,也是“新醫科”服務健康中國的要素之一。
作為重慶僅有的一所高水平新醫科建設高校,重慶醫科大學就肩負著重慶探索新時代醫學教學改革的任務,以此為重慶乃至全國培養更多的“五術”醫學新人才。
此前,重慶醫科大學推進整合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率先在國內構建了“以器官系統為主線、以疾病為中心、以臨床思維路徑為導向、基礎與臨床全線貫通”為思路的臨床整合課程。簡單來說,這套課程可以使臨床醫學生實現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訓練。
通過對重慶醫科大學編寫出版的從基礎到臨床全線貫通醫學整合課程教材的學習,該校三屆卓越醫生試點班的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有兩年達到100%,近一半學生考取北京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等高校研究生。整合課程教學班的臨床醫學專業水平測試通過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在實踐“四新”建設的路上,重慶醫科大學還實施了引育結合;鼓勵臨床與基礎的青年師資通過教學和科研項目合作等方式促進重慶新醫學人才的成長,扎扎實實地為國家培養出了一批“未來良醫”。
新農科下的新突破
用“交叉”新模式探索人才選拔
手機是“新農具”,電商是“新農活”,數據是“新農資”……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是高校培育“新農科”人才的風向標重慶市高校名單,如何選“苗子”是關鍵。
在西南大學,有一個“神農班”,這個班的學生,1-3學期不分專業,系統學習數理化和生物學科的基礎知識;4-6學期,根據學習興趣靈活選擇農學、園藝、植物保護和農業資源與環境等農科專業,深入學習專業知識;7-8學期,則進入本科和研究生銜接的教育。
“在我們班,嚴格的年度考核目標,每名學生都有導師擔任學業導師和實習導師。”神農班的畢業生馬晉齊說,與普通農業專業班級相比,這里需要學生更精細化,更具備實踐能力。
西南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神農班”的人才是從植物生產類學生中選拔,“袁隆平”班則是從大理科中“撈人”,這是以“交叉”為突破,探索多元人才的選拔培養“好苗子”。
由此可見,建設“新農科”,重慶高校不僅僅是關注農業本身,從選拔到培養,還注重多學科的交叉融合。
重慶大學明月科創實驗班的學生們獨立設計的“盲文多行閱讀器”。重慶市教委 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發
新文科中的新課程
讓“跨界”成為多元化課程的關鍵詞
不小心剮了別人的車,可以直接給對方的車“留言”……這是四川美術學院與華為UCD中心MINDS出行工作室攜手帶來的“智慧出行體驗設計”系列校企聯合課題的最新成果,簡單來說就是打造“車的朋友圈”,車主可以通過5G網絡,跟不認識的車主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