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1-09 21:32:32作者:佚名
學時,新猶太教堂周圍熙熙攘攘,家長們驅車前往周邊學校,等待孩子接送孩子。
過去,上課時間交通擁堵問題已成為新會古城很多家長的“心病”,但近來,得益于交通微循環系統的建設,新會古城的交通打開了“仁都第二脈”,擁堵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
道路交通是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是體現市民文明品質的平臺。為打贏創文復業攻堅戰,江門將把改善交通秩序作為推進的六大改善行動之一,力爭在文明交通上取得突破。
新會區先后圍繞館館建設了“竹子路-溪玉路-振前路”和“惠民東路-智正北路-靈東路”的交通微流系統,有效盤活道路交通,緩解交通擁堵,提升城市交通水平。
交通流向集中,雙向交通,導致交通擁堵壓力大
近年來,新會區汽車保有量逐年增加,截至 2017 年已達到 122,000 輛。新會古鎮館內有新會第一中學、東方紅中學、實驗小學、幼兒園周邊6所學校,以及新會中醫醫院、新會區婦幼保健院等3所醫療機構,人流、車流較大。
汽車保有量的激增和公共機構的高度集中,給新會老城區的道路交通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在學生上下學等高峰時段,僅老城區就有 4,000 多輛汽車,交通壓力很大。
“新會老城區原有的路網結構與車輛雙向通行也存在矛盾?!苯T市公安局新會分局交警大隊隊長柯榮燕介紹,港州大道主干道以車輛為主,由南向北進入中心城區的街道小巷,老城區路口眾多,路面寬度從 7-11 米不等, 居民樓間車道狹窄,路網結構由南向北逐漸收窄,呈現“漏斗狀”,市政道路基本為雙向雙車道,缺乏南北交通動脈,雙向交通造成的交通擁堵日益突出。
微循環允許在十字路口不與交通相交
新會老城區覆蓋了大部分行政、醫療、教育、商業等機構,擴大道路的容量極為困難。硬件改造難,如何有效突破流量瓶頸?新會區規劃在現有道路的基礎上,構建交通微循環系統,從行車路線和方向出發,重新設計老城區的道路交通新會一中,使各個方向的交通流線均勻分布。
2017年底,新會區率先對“竹子路-西玉路-振前路”實施交通微循環,取得了較好效果。在收集了會館周邊 300 多戶和學校的市民意見后,新區明確了“外控內疏”的整體交通管理理念,以循環交通盤活老城區交通,從而提升整體城市交通水平。
外圍方面貝語網校,根據早高峰出城車輛較多、晚高峰進城車輛較多的市區特點,新會將早高峰時段城市方向路段的通行速度設定為35-40km/h, 使信號控制器可以根據路段的距離調整車流通過綠燈的開始時間,從而保證車流到達每個路口時遇到綠燈。通過這種方式設置“綠波”,新會區出城的車輛將全程亮綠燈,疏散放行速度將大大加快。晚高峰時段,新會區在各鄉鎮設置車輛進城“紅色浪潮”,以減慢車輛進城速度,防止因車流過度集中而造成交通擁堵。
在微循環實施方面,新會區將在現有單行道路段的基礎上,將智正北路、平安路等道路由雙向路改為單行道,限制部分路口通行,引導南北方向的車輛從東西兩側多通道分散進出老城區新會一中, 從而形成微循環系統,消除路口沖突,打通擁堵節點。在不超過道路設計容量的前提下,微循環系統保證了四通八達的交通流量均衡分配和高效的交通。
柯榮燕介紹,自微循環系統創建以來,新會區新增了 5 條單行道。通過單向流線系統的建設,使新會老城區的交通流向為單向,路口處的交通流線只有一個路口點,無路口,擁堵現象明顯減少。
交通意外按年下跌近 4%
據新會交警統計,交通微循環系統建設后,今年以來,竹子路-溪嶼路-振前路共發生交通事故24起,與實施前的39起相比,同比下降38.5%。自3月26日以來,展館周邊道路(包括城東路、惠民西路)共發生交通事故32起,與實施前同期的51起相比,同比下降37.25%。
柯榮燕表示,新會區將繼續推進微循環系統,在城北路等道路擴建工程完成后,將對老城區道路進行全面排查,繼續建設2-3個交通微循環系統。新會區將多個微自行車連接成整個老城區交通的“大流線”,進一步盤活老城區的街巷資源,營造文明、和諧、暢通的道路交通環境,方便市民安全出行。
【記者】馬利民
【通訊員】尹建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