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18 08:28:24作者:佚名
這樣的趨勢下,傳統企業除了關注自身發展之外,也需要外部數據系統來判定行業形勢,從而做出理性的決定,這是運營思維上的徹底改變,“從小了來說,阿里巴巴的一個商鋪大數據技術是學什么的,他可以通過購買一些數據增值服務,了解到商品的季節波動、定價區間,從而明白如何打敗自己的競爭對手,更廣泛一些的話,制造業、工業等等,都受到了影響。”
這些細密瑣碎的變化,其實只是大數據帶來的一部分,安靜斌笑言:“從人類歷史的這樣一個角度出發,我們本身作為從業者而言,能夠參與到這樣一個革命性的行業中去,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野蠻生長
作為下一代革命性技術人工智能的重要依托技術,國內的大數據行業在全球走在了前列。
安靜斌稱,得益于中國龐大的互聯網經濟體量,以及總的人口規模,中國每年的數據增長量在全球排名前列。2018年5月,中國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在貴陽“數博會”上表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數據總量全球占比將達20%,將成為數據量最大、數據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國家級發展戰略的高度定位,是大數據行業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出要從頂層設計層面,加強對大數據行業的支持,此后,各部委密集發文,從各個維度全力支持大數據行業的發展。
在政策的高度關注下,國內大數據行業增長迅猛,智研咨詢發布的《2018-2024年中國大數據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約為35億元,而2017年,大數據市場規模達到358億元,增長十倍,預計到2020年,大數據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730億元。
由大數據技術帶來的企業規模增長及社會效益則更難以估量,“我們的政府在變得智能化、數字化,我們的企業在探索中優化,包括媒體也在做數字化轉型,大數據帶來的沖擊是方方面面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新應用、新技術落地。”
在生長與探索之中,一些過快發展留下的問題不可避免。
在許多關于大數據的討論中,隱私問題繞之不去,曾被“莆田系”、“血友吧”事件纏身的百度李彥宏發表過這樣的言論,“中國人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么敏感,很多情況下他們愿意用隱私交換便利性,那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做一些事情。”
實際上,國內更多大數據公司的做法與李彥宏所言并無區別,許浩表示,由于國內在相關立法方面相對滯后,國內的大數據公司正在野蠻生長,“為什么叫野蠻生長?拿到數據就是王,他們不會管這個數據是從哪來的,數據有沒有道德或是法律上的風險,在他們的思維里,拿到了數據就可以賺錢。”
對于一個年輕的行業而言,這并非可以持續的常態。安靜斌稱,“大數據這個行業還遠遠未能達到它的上限,還在一個發展期,我們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可以看到這一點,在給予它更多照顧的同時,也應該對它進行一些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