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12 11:04:02作者:佚名
●高校對碩導資格的評審中,“項目”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而正是這一標準設定,也引起了最大的爭議。
●專家建議,現階段惟一可行的考評形式,還是將考評權交給學術市場。
不久前,從四川學院傳出消息:該校對碩導招生資格重新審定,明年春季起,只要符合條件,優秀講師也可申請兼任博士生導師。而早在2011年,該校早已容許副院長申請碩導。
講師參評碩導,這一新政雖較之于副院長參評碩導略有“激進”之嫌,但放眼全省,這或許早已算不上“新聞”了。由于近年,國外院校容許非院士參選碩導的變革早已屢見不鮮。這種變革也獲得了大多數業內人士的好評,被覺得是國外院校改變落后體制,與國際接軌的“理想”道路。
但是高校博導去削蘿卜,幾年出來,這條“理想”道路也遇見了一些更現實的苦惱。
“改革舊制”還是“盲目崇洋”
1981年,我國公布“第一批博士生指導班主任”。從此之后,碩導的審批制度在我國確立。基于當時學術力量的薄弱和研究生教育資源的短缺,碩導基本都是在“教授”基礎上遴選的。隨后,這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一種慣例。以至于在好多人眼里,“博導”慢慢成為了低于院士的另一職稱。
從2007年開始,年近八旬的上海師范學院歷史系院長黃安年在其博客中發表了數篇博文,主題只有一個——呼吁容許副院長參評碩導。在博文中,他表示“博導”不一定是院士,更不比院長初一等,這在西方發達國家是個常識,可在國外卻無法被認同。由于國外碩導絕大多數是院士,博士學位點事實上成了顯擺學術成就的指標。只有打破現行傳統程序,能夠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
應當說,黃安年的想法代表了好多人的心里話。在一次講演中,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公開倡議:“為什么講師就不能帶研究生?那些在最前線沖鋒疆場的年青人是帶研究生最好的人選。”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對這一變革持肯定心態。例如在某次接受專訪時,知名學者、華東師范學院院長許紀霖便坦言,這些變革完全是“雞零狗碎”式的,對于博士生培養欠缺整體的考慮。
“在英國,副院長當碩導確實是普通工作;但另一方面,在日本要領到終生制的副院長,其難度比國外大得多。”許紀霖說,中外院校在副院長職稱上存在顯著的斜度,根據日本對于碩導崗位的理解,提出讓國外副院長帶教碩導,其實是不合理的。“現階段副院長碩導作為試點無妨,但不宜推廣。”
無論支持者與反對者孰是孰非,一個事實卻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近些年來,容許副院長參評碩導的院校在不斷降低。尤其從2007年開始,這些變革雖然步入了一個“密集期”,包括復旦學院、哈爾濱工業學院、上海交通學院、東北學院、鄭州學院等一批院校紛紛出臺新政。長沙學院的這次變革只是這場“浪潮”中,最新喚起的一朵“浪花”。
“項目評審”還是“成果評審”
既然容許班主任參選碩導,就必然涉及到考評,也就必然會涉及考評標準的問題。
據四川學院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胡弼成介紹,四川學院對碩導的評比中,既對申請人的教學做出了規定,如是否為大專生上課,是否帶碩士研究生等,也公布了一系列科研標準,其中更是對申請人是否申請到一定數目和等級的項目課題做出明晰要求。而對此胡弼成表示,項目只能代表研究者爭取資源的能力,并不能反映其真實的水平。“在這方面,國外院校太看重學者手中的項目了。”
事實上,在通常院校對碩導資格的評審中,“項目”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而正是這一標準設定,引起了最大的爭議。
2012年,佛山學院公布了碩導變革舉措,要求非碩導班主任在參選時補報確認表,表格的內容很簡單:5年內有多少科研經費?目前承當哪些項目?正是這樣的要求受到好多人反對。有青年班主任坦承,在國外,年青班主任通常很難領到大項目,對項目的過度要求必然引起你們四處去“忽悠”項目。而在當下環境中,能夠領到項目與個人活動能力關聯較大,這都會導致一批會“忽悠”的人獲得更多資源(博士生),而且借助這些資源誤導更多錢。
還有人表示,在當下國情,大項目通常還會被資深院士爭取到,年青班主任要領到大項目以支撐培養博士生,只能屈從于學術“老大”。這樣循環下去,會漸漸淘汰掉這些拿項目拿不過“老大”的獨立PI,減緩小團體的出現。
既然這么,這么哪些標準更科學呢?
胡弼成表示,與項目評審相比,“成果評審”其實更能突出申請人的能力。“一個人能力最重要的評判標準應當是其發表了多少著述,論文有多大影響,被多少人引用,社會影響怎樣。這才是一個人水平的真實反映,可是那些都是托關系、找人情換不來的。”
但是,重慶交通學院班主任教學發展中心院長馬知恩對此表示不同見解:“我們其實不能夠認成果評審的重要性,但有些單一的成果只能說明班主任在某科研方向上的積累,項目更能集中反映其在某領域的科研水平,而帶博士生須要的是導師在某一領域內的建樹。”
對于項目評審所可能帶來的不公正,馬知恩表示,國外科研領域在項目獲取過程中,的確存在個別“貓膩”,但這僅僅是某些現象,不能以偏概全。項目與成果是密切相關的,在通常情況下,成果豐碩者是能領到項目的。“以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例,我幾乎年年出席評審,據我觀察,這中間不能說完全沒有‘貓膩’,但有的申請者拿不到項目,其問題還在于自身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
與此同時,馬知恩也指出,項目評審也須要一定的抉擇。“相對于縱向課題,以國家項目為主的橫向課題更能彰顯申請者的基礎和學術水平,以及科研能力和成果的積累,申請渠道也更為即將。在評審中應重視加以考慮。”
“市場初審”還是“高校初審”
與幾乎人人關注的評審標準不同,在非院士碩導對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另一項標準雖然無人注意,那就是當她們獲得碩導資格后,其教學療效怎樣評價?
何平是復旦學院經濟管理大學的一名副院長碩導。在訪談中,他說自2011年獲得碩導資格后,中學并沒有對其資格再進行初審。對此他也認為“很正常”,由于這些考評“很難操作”。
“我們用哪些去評判呢?中學生發表論文數目嗎?但僅就社會科學而言,發表一篇論文是很慢的。更即便學術水平是不能靠數目評判的,指標式的考評只能適得其反。”何平說,他支持基于健康學術氣氛和市場名聲機制的評判體制,但在現實情況下,這類體制很難構建。
據了解,國外的一些院校曾舉辦過對于碩導資質考評的探求。早在2005年,四川學院就發起了一場博士生導師的遴選工作。明年年初,上海學院更是宣布中止約300名“三無”(無經費、無課題、無成果)碩導的博士生指導工作。但是,這種變革均由于初審標準問題受到指責。
對此,何平表示現階段惟一可行的考評形式高校博導去削蘿卜,還是將考評權交給學術市場。“學生的論文能否通過匿名評審,中學生在學術界找到一個工作,這是對導師工作的最大考評。只有自己中學生的學術影響力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有中學生持續跟隨你做,假如你帶的中學生畢不了業,找不到學術工作,你自但是然都會被淘汰。”
與何平的意見比較相像,馬知恩也支持對碩導進行一定方式的考評,并表示這些考評在當下情況下很容易流于方式。但他同時坦言,將權利交給市場的形式有些“虛”,也會形成一定的片面性。“雖然很難,但我們還是應當擬定一些愈發合理的標準,先在某些中學進行試點,之后逐漸鋪開。”
“獨自帶學”還是“團隊帶學”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即使好多院校舉辦碩導評審變革已有多年,但相當一部份副院長對此并不感興趣。在記者專訪中,就有副院長坦承:“我為何要帶博士生呢?”
“其實有些年青副院長是不太敢帶博士生的,由于這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何平說,現在博士生的論文須要匿名評審,假如中學生畢不了業,對班主任的負擔很重。并且在日常導師是須要為博士生發一點工資的,假如沒有充足的研究經費,也不太敢帶博士生。
事實上,“博導”這兩個字背后所彰顯出的責任遠不止于此。
復旦學院土木工程大學院士顧祥林有著多年帶博士生的經驗,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他直言:“帶教博士生,導師的綜合能力包括人文素質、社會經驗,比單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而年青碩導容易有所缺乏。”
顧祥林解釋說,自己帶教的博士生碰到的問題各不相同,除科研問題外,還包括經濟壓力、婚戀家庭、人際關系等。而引導博士生應對科研之外的困局,也是碩導的責任。“就此來說,太年青的碩導能夠指導好跟自己差不多年紀或則還要年長些的博士生,無法預想。”
也正由于這般,有專家提出,副院長帶博士生的最好方法似乎是“團隊帶學”,即博士生可以請一名資深碩導和一名年青碩導一起帶教,發揮新老碩導的各自優勢。
何平也同意這樣的做法,他有自己的理由:“目前中國處于過渡時期,大量年青海歸班主任歸國,帶來了好多國內新的研究方式和成熟的學術市場運作模式,這是一種優勢;但同時青年班主任又有著經驗不足的劣勢。為此,‘導師組’的方式既能借鑒本土老院長的經驗,又能保證先進性。”
據了解,目前何平所在的北大經管大學早已有了類似的組織模式,但在國外院校中,舉辦碩導“團隊帶學”的顯然并不多,更不要說院長與非院士碩導的組合了。“這種模式涉及到導師分工等一系列問題,還須要作更多探求。”何平說。
查看信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