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1-05 01:39:19作者:admin2
我現在讀研二,當時也是保研的。其實保研只確定你有免試入學的資格,不會確定你的專業的,你要保哪個專業,都是自己決定的。只要你聯系的專業有老師接收你就可以了。能不能保上,這個不好說。我當時學的是工商管理,保研是工業工程,算是跨專業了,不過我是在本學院跨專業。所以,你讀的是地質工程,跟土木工程關聯還蠻大的~萬一保不上,跨專業考研是比考本專業的難點,因為別人本科都學了四年了,而你就靠自己復習來考,所以,會難一點,不過考研的科目也不多,這也算是減負了~祝你保到土木工程研究生~
第一階段填報志愿,指的就是考生所填報的志愿。第二階段在每批次第一志愿錄取完成后,由省教育考試院向社會公布院校招生缺額計劃,考生再根據缺額計劃在當地招生辦填報“征集志愿”,這樣使得第一志愿錄取時落選的考生有第二次重新填報志愿的機會.退檔考生查詢報考資格和院校剩余招生計劃、填報“征集志愿”。高考志愿表中,在院校、專業的下面設置一個“專業服從調劑與否”欄目,究竟填報“服從”還是“不服從”,要求考生必須在學校與專業之間進行一次博弈。當然,這里的基本前提一定不能忽略,即平行志愿的A、B、C、D四所院校之間一定要保持足夠的、合理的級差,從高到低,依次應該有5至8分的距離。級差的確定則應當以往年(最好是近三年來)各個院校及其內部專業的錄取分數線為依據,整理、分析出院校及專業的基本走勢,這是填報志愿必須要做的基本功。然后,再對照自己的成績或區域排名位次,做出適當的選擇。出于策略性的考慮,越來越多的已經達到一本錄取線、甚至高出許多分的考生在一本的志愿里,紛紛選擇“不服從”,目標主要是為了考取二本中理想的院校、理想的專業,而變相放棄與自己分數相當的一本院校。因為雖然是一本的成績,但名校卻進不去,差一點的一本院校又提不起興趣,直接放棄一本的志愿全都不填吧,有可能與意想不到的機會失之交臂,所以干脆就填上最理想的名校、最好的專業,錄取最好,不錄取也不失去什么,但就是絕不服從調劑,進而表現出足夠的膽略與智慧。所謂“投檔分數線”,指院校正式錄取前的調檔分數線。除少數剛剛“踩線”的院校外,一般說來,投檔線都會高于批次線、而低于錄取線。從理論上分析,進檔卻沒有被錄取,考生檔案則必須被退回,再次投向下一批次的院校,即被稱為“退檔”。“退檔”對于考生而言,意味著無形中至少減少了一種選擇,所以,各個院校都盡量壓縮自己投檔比例,大多在1:1到1:1.05之間。退檔而降低到下一批次錄取的擔心,往往只發生在極少數“踩線”(指剛剛處在本批次的錄取線上一點點、成績有微弱優勢)的考生身上,絕大多數考生都不會遭遇這種情況。招生主管部門在每一批次錄取工作結束前,都增設了補償性措施,即通知那些處于本批次分數段內但尚未被正式錄取的考生,補填“征求志愿”,盡量不讓每一個高分考生因為志愿填報的失誤而被動“落榜”。顯然,所有的院校無論如何都希望考生都能夠選擇“服從”調劑,因為一方面,錄取過程中,操作起來最便捷,進檔就錄取,隨便啥專業都有理由,不必面對考生沒完沒了的責問與質疑。另一方面,每一個院校都不可能全都是好專業,那些沒人肯學的爛專業還指望并等候無數“服從”調劑的考生去充實呢。然而,對于絕大多數考生來說,出于職業生涯的考慮,專業一定比院校更能夠決定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