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5-02 18:49:15作者:網絡
除實行學分制、增設選修課外,新課改中還增加了技術和綜合實踐活動兩門必修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也將成為高校錄取的一個重要依據。
目前,新課改的具體課程安排正在制定中,預計將于5月下旬公布。
變化
【培養目標】
變“高考成功者”為“合格高中生”
在很多人看來,高中生的任務就是埋頭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但今秋高中課改推行后,這種觀念就要改變了。
與以往課程相比,新的高中課程最核心的變化就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現在的高中課程太注重知識傳授,一切以應試為目的,課程定位比較狹窄。高中新課程將會改變以往教學大綱要求過高,教學內容“繁、難、偏、舊”的情況,轉而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也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空間。
高中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將學習過程變為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過程。
河南省實驗中學的老師說,學生上沒有選擇的課程、參照唯一的大綱,如果考不出高分就會被淘汰,這樣的教育對學生不公平,他認為學校應該是為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的場所,“本次課程改革是從培養高考成功者變為培養合格高中生的一次轉變”。
【課程結構】
學生可跨年級選修自己喜歡的課
實施新課改后,高中生可根據需要,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
像大學生一樣,背著書包,高中生每天穿梭在不同教室里“走讀”,與不同的同學去不同教室上課,將成為今后高中校園里的一道風景。
課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選修課的種類大大增加,比重加大,鼓勵學有余力或渴望全面發展的學生修習更多選修課。
高一主要設置必修課程,逐步增設選修課程,學生可以跨年級選修;高二下學期,學生可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求修習課程;高三下學期,學校要保證學生有必要的體育、藝術等活動時間,同時鼓勵學生繼續修習課程。
“以前是老師教啥學啥,以后我就可以選啥學啥了。”鄭州八中分校的學生王曉雯說,這樣會有時間發展興趣培養特長。
另外,新課程把普通高中課程分為學習領域、科目、模塊3個層次,設有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和綜合實踐活動8個學習領域,包括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通用技術、綜合實踐等13個科目。每個科目下又分為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 【課程設置】 修家電、換燈泡可能成必修課
在課程設置上,新增了通用技術和綜合實踐活動科目。據了解,通用技術課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學生要修滿8個學分。
這門新課程會涉及電子、設計、物理、化學、工程、科技等多個學科,在這門課上,學生將可能學習做凳子、換燈泡、修家電、做植物栽培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技能。
綜合實踐活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它沒有現成的教材,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15學分)、社區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活動(6學分)。
按教育部規定,高中3年,學生要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才可認定獲得2學分。【學分管理】 修不夠144個學分沒法畢業
今年秋季起就讀高一的學生,就和大學生一樣修學分了,修不夠144個學分將無法畢業。
據省教育廳廳長蔣篤運介紹,學校將通過學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其中,必修科目中,語文、數學、外語各10個學分。研究性學習活動、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3個科目要達到23個學分。選修科目由兩個模塊組成,在選修Ⅰ中最少要得到22個學分,在選修Ⅱ中最少要修夠6個學分。修完一個模塊,考試合格后學生便能拿到相應的學分。
實施課改后,高中學生每學年須獲得一定學分,三年須修夠144個學分才能畢業,其中必修學分116個。
據介紹,高中生的學習方向基本上是與文科、理科、藝術或體育和直接就業這四個方向相一致的,在新課程之前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現在全部用學分來管理課程的修習情況,無論選擇哪種方向,都應達到畢業學分的要求。
按新的課程體系規定,達不到最低要求144個學分就畢不了業。以前,存在文科不學理科,理科不學文科的現象,很多人偏科。現在,無論學生學文或學理,最基本的都要學,且必須達到每個科目的最低要求,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選擇。 【評價體系】 成長記錄手冊取代成績單
新課改后,成長記錄手冊將取代過去的成績單,高中生也能像中小學生一樣擁有自己的成長記錄了。
文藝素質、科技創新、實踐能力將由分值或等級形式體現在記錄里,單純以分數衡量一個高中生的評價方式將逐漸消失。
評價不僅關注學業成績,還要發現和發展學生更多的潛能。
做考卷不再是考試的唯一手段,未來的高中生,可以嘗試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盡情展示自己的特長和能力。
簡單地憑借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類的做法,也將被取締,取而代之的是老師會對考試結果作出分析、說明和建議,給學生下一次的進步“埋好伏筆”。
據蔣篤運介紹,學校將以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為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學生的思想道德、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個性發展將成評價重點,通過評價疑問 新課改影響學生上大學?
新課改后,學生的高考成績會不會受影響,高考將往哪個方向改革成家長擔心的問題。
女兒今年讀初三的張先生說,他最關注的還是孩子高考都考啥,修學分會不會影響孩子學習。
昨日,來鄭作報告的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長朱慕菊說,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高考改革方案,其思路是改變以前高校錄取學生以統一考試為唯一依據,而向三個方向發展:第一,高考統考成績仍將是重要依據;第二,還要參考省一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第三,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同時還將建立校內評價制度,平時考試、學分積累,模塊成績都將納入參考依據。
朱慕菊介紹,我國已經啟動了新課改的省市有三大突破,可以借鑒。其中,廣東的高考試卷中首次出現了30%左右的選考內容;江蘇的方案是考3門,另外7門是等級考試,等級考試結果作為報考學校的門檻,如7門中有兩門以上成績低于B的將不能報考一流大學,加強了對學生基本功的要求;有些省份,將學生的綜合評價結果呈現給高校招生部門,高校也已開始注重綜合評價成績。因此,擔心選修課會影響孩子高考的家長們可放心,高中課改后分數不再是升學的唯一標準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高中新課改對天性喜歡新鮮的學生來說,無疑于一個“新游戲”。但要教學生們“新游戲”的多數老師們,在高考這根魔棒下,認為自己是在“戴著鐐銬跳舞”了。
與當年參與初中新課改的老師們相比,將要參與新課改的老師們,可能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因為教學理念、課堂內容雖然變了,但牽動千萬個家庭的高考“指揮棒”卻沒變,這個“指揮棒”今后究竟往哪兒指,現在誰心里都沒底兒。
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是課堂內的師生互動、探究式學習,特別是設置的選修課存在很大的彈性,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關注、學習和研究新知識、新問題,因此壓力和挑戰是巨大的。
“我該如何去備課、去講課,課本上的知識如果很淺顯,我是不是應該再找出老課本教學生?”這是現在許多高中教師心中最大的疑問。
我省一示范性高中的老師說,從開始說要進行課改的那一天起,他就在思考,“今后高考要怎么考,還沒有具體政策,所以我心里沒底,老擔心會在教學中偏離了高考。”
對此,河南省教育廳基教處吳處長表示,高考改革方案雖大約在一年后公布,但老師也不用擔心,“雖然擔心有一定道理,但是,高考是跟著課改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