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14 00:39:46作者:網絡
摘自IMDB 影中影
凡達的技術成就。
我對技術完全不了解,無法評價此3D與彼3D有何重大區別,但較之我之前看的3D電影,阿凡達的畫質確實更炫目逼真。從我個人的觀感來說,這種炫目逼真有點過,就像皮克斯的動畫,它的所有方面我都喜歡(因為有創新),就是不喜歡它過于炫目的電腦色彩,當然這是個人喜好,但如果拿阿凡達和魔戒比,我更喜歡魔戒中土的冷暗。當然,阿凡達比急速賽車手這種極其華麗的電腦色彩要好很多,潘多拉的夜景是我最喜歡的,說白了,還是因為它的色彩不是那么絢爛。此外,技術成就帶來的電影變革真的就那么值得雀躍么?阿凡達的投入、產出之巨大,完全是不可效仿的,現在的電影對于技術和資金的依賴越來越大,不僅有將電影推向唯視覺刺激、唯感官震撼的危險,而且也是對其他類型電影的巨大傷害,這不是什么“百花齊放、各拍各的”的問題,一旦這種巨型投資的模式成為市場主流,其他的電影類型肯定會受到影響,因為觀眾的審美口味被定性了。試想,現在有多少人被好萊塢單一的敘事邏輯所徹底征服?這不是標榜藝術不藝術的問題,而是關系到電影生存、發展的問題。
阿凡達的文化現象。
如上所述,我認為阿凡達引發的文化現象越大,它的危險性就越大。往大了說,文化的多元性受到傷害,這不過是好萊塢(美國)模式在全世界的又一次大踏步勝利;往小了說,影迷的審美趣味也進一步被迫趨同,電影藝術也會受到影響。第一部有聲片、第一部彩色片的出現確實改變了電影,但在改變的前期,無一不是以藝術的暫時倒退為代價的。就像聲音出現初期,演員說話時不能走動,因為錄音技術并不完善。難道阿凡達的3D技術真的盡善盡美了么,反正觀眾至少還要帶著笨重的眼鏡,忍受虛焦的痛苦。話說回來,一件事物當幾乎所有人都在說好,都在為它辯解,都在認為反對意見是嘩眾取寵,甚至確實都在內心里認同的時候,它就太可疑了。
阿凡達的藝術思想。
這個是最難辯白的。大家都覺得阿凡達的技術是巨大突破,藝術和思想保持了水準,言下之意藝術和思想稍微差一些也是可以原諒的。我覺得這個說法本身值得商榷。阿凡達的藝術思想,我認為是中庸偏上的,別說較之國內當下的電影,就是放到國際三大電影節上,其標準的好萊塢敘事、世界大同的人性論,也都做到了比一般電影強出很多的程度。但我認為阿凡達藝術思想的好,也只是針對好萊塢商業電影層面的好,而無法擴展到更大的程度。這從它的票房上就能反證出來,為了取得商業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須在藝術思想上也泛化到最大眾的層面,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好電影做到這一點是不足夠的,很多人確實都抱著這樣一種想法,藝術和思想這種東西是各說各理、越辯越亂的,或者,你一說藝術你就是在裝。我想這也是對藝術和思想的一種曲解,如果不能明確一部好電影的藝術和思想,那么談論它就毫無意義了,雖然文無第一,但藝術和思想的好是可以明確或者說大體明確的。就思想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明辨是非,有很多看似光鮮的思想底下包藏的卻是腐朽(人類的進步表現在思想層面我認為就是要時刻與腐朽作對),同樣也有很多看似中正的思想底下卻暗藏著險惡(舉一個不著調的例子,愛國與愛政府其實是對立的,但政府不會讓人民這么想),在這一點上阿凡達可以說平庸有余,深刻不足,很難列入真正的經典,甚至不能與泰坦尼克相比,至少泰坦尼克禮贊了愛(和堅守愛)的自由;就藝術表現力來說,我覺得技術的強大支撐給阿凡達的藝術表現力加了分,但也僅此而已。在更深的層面上,技術是在抹殺藝術的真諦。一方面,如上所述,就現在的技術而言,它在創新的同時也帶來了對藝術的阻滯。另一方面,回到電影藝術的層面,阿凡達也實在是乏善可陳,它流暢的敘事、平穩的線性剪輯、中庸的音樂(和泰坦尼克又是無法比),都是為了襯托“美術”(技術)的優秀和整體的不出錯,而看不到絲毫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卻導致了藝術的保守,阿凡達帶來的“影史革命”的“大眾狂歡”真是有點讓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