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4-23 06:43:44作者:admin2
立秋是一年中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立秋對農(nóng)民們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古語有云:“雷打秋,冬半收”,每年的立秋時節(jié)都有變化有所不同,那么今年的立秋是在什么時候呢?快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立秋時間 2016年立秋時間:公歷8月7日,09:52:58 二、立秋簡介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jié)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nóng)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zhuǎn)涼,再由涼轉(zhuǎn)寒的過渡性季節(jié),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nèi)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三、氣候特點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jīng)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jié)要根據(jù)“候平均溫度”,即當?shù)剡B續(xù)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jié)。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qū)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jié)氣內(nèi)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jié)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y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四、立秋日期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shù)后2位,D=0.2422,L=閏年數(shù),21世紀C=7.5,20世紀=8.35。 舉例說明: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8月6日是立秋。 例外:2002年的計算結(jié)果加1日。 五、立秋三侯 涼風至: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jīng)鏊藭r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chǎn)生。 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六、未來10年立秋時間 2016年立秋時間:8月7日 09:52:58,農(nóng)歷 2016年七月(小)初五 2017年立秋時間:8月7日 15:39:58,農(nóng)歷 2017年六月(小)十六 2018年立秋時間:8月7日 21:30:34,農(nóng)歷 2018年六月(小)廿六 2019年立秋時間:8月8日 03:12:57,農(nóng)歷 2019年七月(小)初八 2020年立秋時間:8月7日 09:06:03,農(nóng)歷 2020年六月(小)十八 2021年立秋時間:8月7日 14:53:48,農(nóng)歷 2021年六月(小)廿九 2022年立秋時間:8月7日 20:28:57,農(nóng)歷 2022年七月(小)初十 2023年立秋時間:8月8日 02:22:41,農(nóng)歷 2023年六月(大)廿三 2024年立秋時間:8月7日 08:09:01,農(nóng)歷 2024年七月(大)初四 2025年立秋時間:8月7日 13:51:19,農(nóng)歷 2025年六月(大)十四立秋是很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shù)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 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立秋養(yǎng)生,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食俗之四川: 四川東、西部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jù)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立秋食俗之山東: 山東萊西地區(qū)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立秋食俗之北京: 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么是“貼秋膘”呢?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秋季養(yǎng)生:于是就開始萌發(fā)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么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立秋食俗之杭州: 江南一帶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秋季養(yǎng)生: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食俗之天津: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立秋時節(jié)的養(yǎng)生知識。 立秋大暑之后,時序到了立秋。秋是肅殺的季節(jié),預示著秋天的到來。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這時太陽黃經(jīng)為135度。 立秋時節(jié)為什么養(yǎng)生 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jié)的開始。但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的。 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區(qū)仍處于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xù)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立秋日對農(nóng)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nóng)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nóng)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nóng)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diào)雨順的過日子,農(nóng)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 也就是說,農(nóng)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nóng)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fā)生干旱。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shè)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zhàn)技,準備作戰(zhàn)的季節(jié)。由此可見立秋日為何種天氣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yǎng)生中,《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diào)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yǎng)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guī)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之,遵循之。 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zhuǎn)涼的交接節(jié)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zhuǎn)變?yōu)殛幨⒌臅r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xiàn)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yǎng)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yǎng)收為原則,具體地講,把中醫(yī)理論中,事物屬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類歸納: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宮、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化(生、長、化、收、藏); 五氣(風、暑、濕、燥、寒);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長夏、秋、冬)。 人體中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種形體(筋、脈、肉、皮毛、骨);五種情志(怒、喜、思、悲、恐);五聲(呼、笑、歌、哭、呻)。 由此可見,秋內(nèi)應于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diào)養(yǎng)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guī)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 立秋養(yǎng)生之一、運動調(diào)養(yǎng): 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yǎng)生功,即《道臧?玉軸經(jīng)》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內(nèi)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里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腭,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復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立秋養(yǎng)生之二、精神調(diào)養(yǎng): 要做到內(nèi)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立秋養(yǎng)生之三、飲食調(diào)養(yǎng):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fā)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jié),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養(yǎng)生之四、起居調(diào)養(yǎng):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qū)也會出現(xiàn)“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zhuǎn)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立秋是一年24節(jié)氣之一。立秋對農(nóng)民們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