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與政策高校思想品德課門必修課程對" />
更新時間:2021-04-26 22:14:25作者:網絡
形勢,指人事上的強弱盛衰之勢;事物的發展狀況,區別于"形式" 。語出《文子·自然》:"夫物有勝,唯道無勝,所以無勝者,以其無常形勢也。"
形勢與政策高校思想品德課門必修課程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每學生包括大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內必修課學校德育項重要內容我校開設形勢與政策課程形勢與政策教育經常化、規范化、課程化有助于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建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心;有助于學生拓寬視野改善知識結構了解我國社會改革與發展實踐與進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徑和重要渠道
育部2007年第13次新聞發布會定在教育部北樓二層報告廳舉行,由財政部、教育部有關負責同志向新聞界介紹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有關情況。
莊嚴的承諾:拿到大學通知書不用有任何"學費"煩惱
說到這里,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媒體積極宣傳國家政策。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說,凡是已被公辦學校錄取的大學生,在你沒有接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知道自己已被大學錄取,不必發愁,在你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更不必發愁,只要拿到通知書,看到通知書背后一系列資助困難學生的政策,直接到你所被錄取的學校報道,就可以了,不用有任何的憂愁和煩惱,這是我們在這里鄭重地向各位記者,也通過記者向社會各界作出的莊嚴的承諾。
今秋開學國家投入82億中職助學金相當于過去20倍
從秋季開學,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用于助學的投入預計將達到154億左右,在這154億里面有82億左右是用于中等職業教育投資,我們各級政府用于助學的資金投入大頭用于了中等職業教育。今年秋季開學,一個學期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用于中職的國家助學金預計將有82億,轉到2008年,那就是兩個學期,就是投入要達到164個億。
中職學校來自農村學生全部享受國家助學金的資助
總體來說,目前,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習的在校生全國平均大約有90%的學生能夠拿到國家助學金,平均10個學生里面有9個人能夠拿到國家助學金。為什么是這樣一個覆蓋面呢?首先是因為我們中職學生的來源絕大多數來自于農村,來自于農村的孩子據統計,大約占中職學生在校生的80%左右,而這些孩子們絕大多數家庭都比較困難。這次國家規定中職學校的所有來自農村的學生,全部享受國家助學金的資助。
中職學校不可以用實物或服務方式抵頂國家助學金
我們這里也有明確的規定,就是各個中職學校不可以用實物或者這個服務、那個服務的方式去抵頂國家助學金,不能抵頂。而且,為學生辦理的這張銀行儲蓄卡也不許向學生收取卡費、押金等費用。更不能從學生獲得的國家助學金里抵扣,都不允許。這是中職國家助學金從申請到發放的環節介紹。
關于民辦中職學校具體如何享受國家助學金政策
第一條,民辦學校具體如何享受國家助學金的政策。由各地的財政教育部門來制定具體的辦法。我們兩部(財政部、教育部)在這個文件里面只是提出了一個原則,比如說我們規定,地方的財政教育部門要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對享受資助政策的民辦中職學校,在辦學條件、學校標準、招生就業、自資助困難學生措施方面要做出相應的規定,這是按具體的操作地方來定。
中職國家助學金的申請、評審、審批、發放的過程
第二個問題想給大家介紹一下中職國家助學金的申請、評審、審批、發放的過程或者說環節。怎么申請、怎么評審、怎么審批、怎么發放?我不完全按照文件的條目陸續地講了,大致上有這么四個方面或者說四個環節需要向大家作一個介紹。
新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資助政策主要特點
新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資助政策主要有什么特點?我把它歸納為五個方面:一、以政府資助為主導。《意見》和《辦法》規定,中等職業教育施行,以國家助學金為主,以校內獎學金、學生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學校減免學費等為輔的資助政策。國家助學金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中央財政資金占大頭,體現公共財產為主體。
1.對已經錄取的貧困新生,一律先為其辦理入學手續,待核實家庭經濟情況后,再從學費中按10%的比例足額提取專項經費,通過“獎、貸、助、補、減”等方式資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
2.為使家庭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學院設立困難生補助金;
3.有12%的學生可以享受學費減免,學費減免分全免、半免和免三分之一;
4.設立勤工儉學崗位,每年還拿出學費的18%用于學生勤工助學
各省市的具體政策不一樣,各大學的應該也有小的差異,建議你入學前聯系學校的教務處,或者去該校網站咨詢,入學后及時找負責相關事情的老師辦理手續。
一般來講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即可:
(1)持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資助證;或家在農村并在農村(含鄉、鎮、縣城)初中畢業,絕對貧困或低收入家庭子女持戶口所在村、鄉(鎮)兩級組織出具的證明材料。
(2)城鎮貧困家庭學生持有低保證。
(3)接受特殊教育的貧困學生。
(4)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庫區貧困移民子女。優先資助孤兒、烈屬子女、殘疾家庭子女、單親貧困家庭子女、或因重大自然災害或家庭成員發生重大病故等突發事件導致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