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18 09:56:56作者:網絡
東北地區顧名思義就是是我國的東北方,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這三個省份。東北地區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東北人很容易被辨識,其大氣的地方口音,豪邁的性格特點,是典型的代表。東北地區的特點也是很有辨識度的,因其在中國版圖的最北面,其后市全中國最寒冷的區域,冬季寒冷,夏季氣溫也不高,整體濕潤的特點。平原廣闊,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植物動物資料也是相當豐富的。因其特色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演變過程,東北有著自己獨特的民風,也有其具有代表性的大人文風俗。東北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不斷遷入的地域,因此匯聚了很多民族,各個民族將自己民族的特色民風融進了這個地方,漸漸的形成了東北地區的人文風俗。 硬件設施上來說,首先是房屋,一個地區的房屋特點反映了很多問題。東北地區的房屋俗稱 口袋屋 ,坐北朝南,主要就是為了抵御東北地區的寒冷環境,這樣的房屋容易取暖。房屋中最有特色的物件當屬火炕,盤腿坐在炕上,吃飯聊天,全家人其樂融融。全身暖暖的,外面再寒冷在炕上也是很是溫暖的。東北地區經常是一冬天的大雪,并且冬季時間持續時間長,因此雪橇便順利廠長的成為了他們的一種交通工具,現在更是成為一種特色的旅游招牌。在服飾上,東北人的一種特色服裝便是一種叫烏拉的鞋子,大多是用牛皮等動物皮草制作的靴子,這為東北人冬天步行深雪中提供了極大地便利。說起飲食,東北飲食給你的感覺就是樸實,他們的主食就是 餑餑 ,各種餑餑只要是個東北人幾乎都是會做的,一年四季也有相對應的種類。其次還有很多其他出名的美食,比如朝鮮冷面、豌豆黃。 東北地區有著有貼名言警句的春帖子,其獨特的風俗習慣,比如春節一般是會貼對聯的,而在東北地區,立春時候也是要貼帖子的,有貼名言警句的春帖子,也要貼上春牛,寓意一年的豐收,立春時候還要吃春餅,共同迎接陳天的到來。 東北地區有著十分重視祭祀,也很注重神說,每逢出行,重大節日都要先占卜算卦,以側兇險。各類祭祀在東北都是十分重要的活動,成年都是在祭祀活動中進行的。 說起東北地區的文藝,馬上就會聯想到扭秧歌,那獨特的音樂,樸實大氣的舞蹈,彰顯的正是東北地區樸實的民風。此外因外這是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少數民族的特色節日與活動自然也不會欠缺。如鹿神節,抹黑節,接甲節就分別是居住在那里的郝哲族、錫伯族、朝鮮族的特色節日.還有很多奇特民族的特色節日,可以說是一個多民族的聚集地。
東北的民風民俗包括:二人轉,扭秧歌、火盆等1、二人轉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植根于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于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2、扭秧歌扭秧歌,是東北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 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于農業生產勞動。每年春耕時,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聲一響,"群歌競作,彌日不絕",稱之為"秧歌"。3、火盆火盆是東北民間的一種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頓使滿屋生暖。從前,北方居民室內取暖多靠火炕,屋內的熱度往往不易升高。拓展資料:東北地區人類活動的遺址相當多,舊石器早期遺址遍布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從原始社會(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現代(21世紀);東北地區,是中國的一個地理文化大區和經濟大區,不是行政區;“東北”一詞,最早發見于《周禮·職方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