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6-27 04:13:20作者:admin2
康中的達線率還是很高的,每年基本維持在75%左右,其中補習班的達線率可達85%。如果可以去的話,最好還是去;如果有困難的話,可以稍退一步,去運中或者海泉,也都還不錯。 無論學校的達線率如何,教學質量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努力。
公辦學校主要是被自己大敗的。在公立學校任教18年的我目睹了公立學校這多年來以“改革”為名,行“折騰”之實,自己打敗了自己的過程。
我來大致說一說公立學校是如何自己打敗自己的。
一、公立學校原本的好處都被“改革”改沒了
早年,一般情況下,就算私立學校的待遇要好一些,多數人都會選擇公立學校的。因為公立學校工作穩定、退休工資較高,還有公醫等福利,這些是私立學校無法比的。但是近年來的“改革”讓這些原有的好處漸漸消失??h管校聘和退出機制的實施之日,教師工作不再穩定了,要是和管理層搞不好關系,頻繁地換學校,甚至丟掉工作都是有可能的。現在有很多臨近退休的老師都想馬上退休。大部分原因是現在退休,拿的是全額退休金,再過幾年就是拿社保工資了——向企業看齊了。現在已有很多地區取消了教師公醫待遇,改為醫保。還沒改醫保的,也在做改的準備了。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既然公立學校的“好處”都沒了,何必再待在公立學校呢?于是一批優秀的教師開始向私立學校流動。
二、公立學校用職稱“改革”、績效“改革”打敗了自己
2015年職稱改革之前,大部分地區是評聘分開的。只要達到條件,都可以評職稱。所以多數人都評上了高級,漸漸地也聘上高級。但2015年職稱改革之后,有一個叫“指標”的東西扼殺了許許多多人的職稱夢。某學校近年來每年只有1個高級指標,但符合條件的有40人左右,這注定了絕大多數人是無法評高級的。更為悲哀的是,該學校從明年開始,若無意外,連續5年都沒有高級指標。這樣的職稱“改革”讓無數人的職稱夢魂斷藍橋。公立學校提高個人收入的唯一途徑就是職稱晉級。如此的職稱“改革”打碎了多少人對公立學校的歸屬感、認同感。
同樣績效工資“改革”也是公立學校打敗自己的重要一拳。拿教師工資的30%作為績效工資的來源這本身就不合理,用某些老師的話來說,就是領導用我的錢來獎勵其別人。更不合理的是行政和后勤的績效工資竟然普遍高于一線教師,嚴重違背向一線教師傾斜的績效工資改革初衷。
不客氣地說,職稱和績效把公立學校的人心打散了。
三、管理層人數不斷增加,導致瞎指揮成風
大概從5年前起,學校管理層人數開始漸漸增加,至今差不多增加了一倍。2015年之前,3000名學生的大校,1名正校長,1名書記,2名副校長,1名教導主任,1名政教處主任,1名總務處主任,1名辦公室主任,管理層總共8人?,F在,副校長變成5個(專管教學1人、專管德育1人、專管總務1人、專管校辦1人、掛職副校長1人),政教處增加副主任1人、干事1人,教導處增加副主任1人、干事1人、科研辦主任1人,辦公室增加副主任1人、干事1人。如今管理層總共16人,正好是5年前的2倍,但學校還是3000名學生的學校。領導多了,行政管理效率反而低了,而且有時政出多門,讓我們一線教師無所適從。政教處通知班主任下午3點開會,學校辦公室又通知全校老師下午2點30開會。這樣的烏龍一學期總要出現那么幾回。
管理層人數倍增最大的問題是某些管理層漸漸脫離工作一線,但還要彰顯自己的存在感,于是瞎指揮就不可避免了。如某學校強行推行多數教師都反對的“小組合作教學法”,還有學校強行推行“1030教學法”——教師講10分鐘,30分鐘學生自學。瞎指揮是公立學校打敗自己最重的一拳。
再加上公立學校不能開除學生,一些屢屢突破底線的學生長期攪擾課堂秩序,但學校無可奈何。再加上各個部門強行加給學校的種種非教育性事務,使多數班主任一半的精力耗在這些非教育性事務上。這些問題私立學校一般是不存在的。
基于以上原因,個人認為,公立學校主要是被自己打敗的。其實,職稱、績效、縣管校聘等改革初衷都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教育,那為什么在實際中成了揮向自己的拳頭、打敗自己的武器呢?其實,道理也很簡單,這些改革要不偏離初衷,必須有制約管理層的機制,不可讓管理層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無法制約管理層是這些改革背離初衷的根本原因。
我對公立學校是很有感情的。我不希望它自己打敗自己。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齊頭并進,相互競爭,相互促進,這才是好的教育生態。
公辦學一段是怎么樣被民辦擊潰的?
(原創)學校是培育人才的搖籃。
據傳,中國最早的學校是在周朝,漢代后逐漸出現太學之類的官辦學校,學校教育的目的,隨著時代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歷史上的周朝,學校是統治階級培養下一代品格、禮樂、讀寫和軍事技巧的場所。
時過近境遷,到了民國時期,雖然也興辦了各類各級學校,那時能到學校讀上書的,只是少數家庭較為富有者,廣大窮苦勞動大眾是沒有這份余錢進校讀書的。
一直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學校仍然較少,分布也不是很均勻。就我們小時候上學而言,那時,一個村只有一個簡易的復式學校,而且只辦小學一至四年級,只有一個老師復式上課,叫初小。全鄉一個高小班,只能招收四十五個學生。大多數初小畢業后就回家種田了。
但是,不要小看了這個高小班,因為是從全鄉學生中選拔出來的優等生,高小畢業后,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升上初中。初中只有縣級才有,沒有升上初中的高小畢業生,回到農村可以擔任村干部,表現突出,家庭出生好的,再加上運氣好,還可到鄉上、區上甚至縣上當干部呢!
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和政府的重視,村里的小學也修建成專瓦房,鄉上也開了多個班的高小,有的鄉還開辦了戴冒初中。高中也分部在全縣適當的地方。
改革開放后,人們對教育逐漸重視起來,又興起了重點學校。只要能考上重點學校,家庭甚至親戚都傾囊相助,以培養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才。
近些年來,一些有錢人,甚至名校,都抓住了這個商機,民辦學校從幼稚園到大學,如雨后春筍般地蓬勃發展起來。
學校多,這原本也是一件好事,可悲的是這些民辦學校是以營利為目的,首先招收拔尖學生,并且收費讓一般的家庭伸,瞠目結舌。
由于他們高收費,有資本,便召收各個公辦學校的優秀教師,組成了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使學校名聲日益壯大。成績好的學生也就十分向往,由于家長對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空前提高,望子成龍的思想,在國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造成了沒有錢的家庭,只要能考上民辦學校,砸鍋賣鐵也要送子女去讀書。
這樣一來,一邊是公辦學校優秀教師被挖走;另一邊是優秀生員被挖走。這就是公辦學校被民辦學校擊敗的根源所在。
我所在市有一所公辦高中,早先是有名的,學生考上這所高中,家長亦有臉面??墒请S著民辦學校的發展,他們便開辦了一所民辦完全中學,這所中學收費高,但好成績也拼命入駐,家長也以考上這所學校為榮。
2012年,某市征用大片土地,建了一所小學到初中的公辦學校。教師是從所在地的優秀教師中選拔錄取,并且承諾只要在該校連續任教八年,便可得到一套住房。
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兩年有名的教師奔向成都民辦學校,優等成績也根據孩子的向往,被家長忍痛送到成都民辦學校去了。
我們讀書時,那時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離開教育領域多年,不知目前的教育方針是否有所改變?
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我亦有同感。因此,就眼前看到的,以及孫子的學習經歷,作以上分析。不知這種狀況能否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