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07 14:21:51作者:佚名
無論從對象特征還是審美體驗的內容來看,崇高都不同于優美。優美是狹義的美,審美對象中不含有丑的成分,在審美體驗中產生一種相對純粹的快感;而崇高的審美對象中通常含有各種不同類型的丑的成分,在審美體驗中,總是需要擺脫丑所造成的痛苦或壓抑,然后在主體自身中找到克服它的力量,從而達到相信主體力量的巨大快樂。與其他審美范疇相比,崇高與悲劇相似,都伴隨著巨大的情感起伏。實踐主體的能動性中的崇高表現為人格和不道德行為中的強大力量。例如,英雄為了造福人類,忍受各種難以想象的身心痛苦。這種無所畏懼的堅強意志令人難以抗拒,令人震撼。 實踐對象化領域的崇高,表現為自然界事物的表象和狀態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档略阉鼈兎譃閿祵W的(量、體積、空間、靜態)和機械的(力、能量、動力、動態)兩大類。事實上,二者往往并存。例如,咆哮的大海和噴涌巖漿的火山令人恐懼,但人類經過偉大的實踐,卻得以幸存。因此,這些自然景象證明了人類的實踐具有超越它們的力量,從而使人認識到自己的崇高使命。藝術作品可以把這兩方面的表現融為一體,以人格和心靈的崇高為內容,以實物景象的崇高為形式,使震撼力更加凝練和集中。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就是這樣的例子。
當這些崇高的對象出現在我們面前時,大大提升了我們自身個性中不適當的力量,從而產生了一種近乎狂歡的喜悅。西方美學中最早提到崇高,是在公元18世紀古羅馬的一篇匿名論文《論崇高》。作者認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響”,并以海洋、尼羅河、多瑙河、萊茵河為例加以說明。西方美學中第一個嚴格區分崇高與美的人是英國的E.博克(1729-1797),他在《我們關于崇高和美的觀念起源的哲學探索》一文中提出,崇高情感的根源是“自我保存的沖動”。博克認為,當我們遇到痛苦和危險時,我們自然會產生一種反抗的力量,目的是保存自己。消除痛苦和危險而產生的喜悅不同于積極的快樂。 凡是能引起這種基于痛苦的歡樂的事物,都是崇高??档聫某绺叩母拍钪袑С隽顺绺吲c丑的最重要的內在區別。康德認為,崇高的感覺是一種只能間接產生的快感,它先是體驗到生命力被阻塞一瞬間的感覺,然后立刻以更強烈的生命力爆發而繼續,它在想象的運用上非常嚴肅,包含著驚訝和敬畏。雖然崇高的對象能引起恐懼,但崇高的感覺畢竟不是由恐懼而產生的。我們之所以稱強大的對象為崇高,不是因為它可怕,而是因為它將我們的精神力量提升到超越平凡尺度的水平,使我們在內心找到另一種抵抗力,有勇氣與這種看似無所不能的自然力量抗衡。我們的理性能力中有一個非感官的尺度,其中包括無限作為一個單位,與之相比,自然界的一切都變得微不足道,于是我們內心找到了一種超越自然的優越感。
康德強調人的偉大,但他沒有理解人作為物質生產實踐的本質力量貝語網校,而是把它歸結為心靈的理性。他在《判斷力批判》中說:“崇高并不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中,而存在于我們的心中”;“崇高只需要在我們的內心世界和思維方式中找到它的基礎,這種思維方式把崇高帶入自然的表象中。”其實,人的物質實踐才是崇高感受的真正源泉。其他英國美學家不承認恐懼和痛苦在崇高體驗中的作用,認為崇高感受是由偉大引起的。J.拉斯金認為崇高是偉大產生的情感效果,可以是物質的、空間的、強大的、道德的或美的;J.索爾茲伯里(1842—1923)認為崇高是浩瀚無邊的表象或理想的啟示所激發出的一種特殊感受; 布雷德利(1851—1935)認為,崇高的主要特征是一種精神或物質上的偉大,我們能以想象的共鳴去認同它。凡是能給我們以崇高感的事物,都會產生偉大的印象,這種偉大也可以是一些平凡的事物。按照情感論的美學觀點,崇高與主體的精神力量相聯系。有的學者認為,崇高體驗的特征是某種具有力量、形式清晰、樸素的東西,其中必然包含著將自己投射到客體中的意味,力量等于偉大,因為觀者總是把空間的體積轉化為能量和力量;崇高感無一例外是人對自身力量的感受,是自身意志力的擴展;人自發地把這種力量投射到客體中,首先創造出崇高的力量和威力,這種力量在自然界中表現為自然力的象征和符號,在建筑中表現為抽象形式的震撼力真摯的近義詞是什么,在音樂中表現為旋律中努力的激動和擴展,等等。
中國美學中的崇高 中國傳統美學中,崇高或壯麗多以“大”來表達真摯的近義詞是什么,它注重的是主體和社會價值,而非客體和自然面貌。孫子把他所強調的人格美稱為“大氣”,在評價個體人格時,提出了善、信、美、大、圣、神六個層次,并提到“豐滿即美,豐滿而輝煌即大”。他所說的“大”,在程度上比一般的美更加生動強烈,在范圍上更加寬廣壯麗,是一種輝煌壯觀的美。如孔子在贊揚堯的功績時,就說“崇高”、“浩瀚”、“輝煌,有文章”。與西方傳統美學中的崇高概念相比,側重點顯然不同,但若結合相關經驗來考察這一品格,其所涉及的客體世界也包含著令人憂慮和為難的因素。 孫子在討論理想人格的成長過程時曾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使人心志受苦,筋骨勞??累,體魄饑餓,軀體空虛,行為擾亂,以動其心忍其性,而增其能?!痹斐蛇@些遭遇的客體世界特征,與西方美學所討論的崇高特征,仍是類似的。為增進學習交流,本文整理了相關的反義詞例句:“真誠的反義詞是什么”、“輕蔑的同義詞和反義詞是什么”、“聰明的同義詞和反義詞是什么”、“熱情的反義詞和反義詞是什么”、“冷靜的同義詞和反義詞是什么”、“善良的同義詞和反義詞是什么”、“煩惱的同義詞和反義詞是什么”、“內斂的同義詞和反義詞是什么”,讀者可在平臺上搜索。 《真誠的同義詞和反義詞有哪些》文檔來源于網絡,由本人編輯整理。本著保護作者知識產權的原則,僅供學習交流,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有侵犯作者權益之處,請留言或站內發消息給我,我將盡快刪除。謝謝閱讀不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