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15 16:36:15作者:佚名
第一部分,要求考生閱讀剛剛去世的長篇小說《白鹿原》作者陳忠實的散文《白鹿原上演老腔》。隨后考生受啟發說:這篇散文記錄了老腔的演奏總是讓人“心潮澎湃”,讓人感到“爽快”。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老腔已經超越了藝術形式本身,成為了一種符號。隨后,要求考生以“《老腔》為何震撼人心”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談談老腔的魅力所在,不拘泥于陳忠實散文的內容,主題鮮明,論據充分,說理合理。
考完試,京華學校語文老師張**對今年的題目(不知道他有沒有參與題目設置)表示贊賞,并解釋道,作文是與朗誦相聯系的,而“老腔”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那么重要嗎?),作文意在凸顯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即便學生對老腔這種藝術形式不熟悉,但經過高中三年傳統文化的浸潤,寫出這個題目的文章并不難。(北京晚報6月7日訊)
首先我覺得這樣的題目寫文章不合適,本身就是失敗。其次,張老師的分析很精彩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我覺得很可惜,好像從中感受到了什么,不寫幾句心里就很不安。我們的教育應該把受教育的人引向何方?政治課教人說空話,沒有誠意,沒有切題。中國人是不是也應該提倡說話沒有感情,做假話?
我不知道學校有沒有引導學生讀《白鹿原》或者組織學生欣賞《華陰老腔》,我表示懷疑!在這分秒必爭、備戰高考的高中三年,給學生灌輸了多少“傳統文化的浸潤”啊!如果沒有看過《白鹿原》,沒有聽過《華陰老腔》,光是讀三兩分鐘陳忠實的散文,就能嘗到名家的味道,嘗到震撼的效果,豈不可笑?所以,對策只有一個,胡編亂造,無病呻吟。真心希望那些沒有看過原著、沒有聽過老調重彈,但又想做個老實孩子的考生,不要選這道題,以示對這道題的無聲抗議。 而那些沒有看過原著、沒有聽過老調,卻敢寫這種議論文章的人,也許能得到高分,但也只是聯想豐富、文筆流暢,卻絕對不會有真正的感受和感悟!
學生沒有錯,教育有責任。這里面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努力在考場之外。孩子們要真正吸收人類優秀文化,兼容并蓄,廣泛閱讀,成為有教養、有知識、有情趣的人,而不是只看書、背答案、考高分。第二,教育要讓孩子們講真話、表達真情實感。通過各種藝術實踐、科技實踐、社會實踐,讓他們產生真情實感,獲得實踐知識,或在實踐中驗證書本知識。以音樂為例,音樂是由物體有規律的振動而產生的音樂聲音,表達情感、反映生活的一種藝術,需要用心去聆聽、去品味,用自己的聽覺去感受旋律、節奏、力度、音色的美,由外而內,由表及里,直達心靈,陶冶情操。音樂的美,不是從字里行間讀出來的。在消除虛假、虛偽方面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語文、政治教學是最需要下功夫的。 尤其在語文作文中,抄襲、千篇一律、虛偽空洞、大人話幾乎成了通病,我們必須反對、必須改變,否則將禍及后世,后患無窮。
我收藏的《白鹿原》
在這篇微博的最后,我想借此機會再次向文壇巨匠陳忠實先生表達敬意。我不僅看過《白鹿原》很多遍,還兩次去劇院觀看了《白鹿原》兩個不同版本的戲劇。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更是一幅歷史的畫卷。再見了,陳忠實!但不要忘記那個時代,那段歷史。
看陜西人藝版的時候,我買了最貴的800元票,坐在第一排中間。北京人藝和陜西人藝兩個版本,我更喜歡后者。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介紹了華陰老腔,都是由張希民帶領的真人、真劇團演的。坐在那個位置上,聽著滄桑、聽著激昂的音樂,欣賞著能看清面部細節的表演。結合劇情的渲染,營造出一種震撼的感覺。我也喜歡譚維維的《華陰老腔吶喊》,將現代搖滾與老腔融合在一起。
我突然想到,如果題目是這樣的:[如今的音樂類型有很多,現代的、古典的、經典的、流行、民謠、拉丁的……,就你喜歡的一種音樂類型,或者你最喜歡的歌曲英語作文,寫一篇文章《音樂為何能打動人心》,談談這種音樂類型的魅力或者打動你的那首歌曲,不要局限于此,主題要清晰,論據要充分,說理要合理。]那豈不是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