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30 20:32:03作者:佚名
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們就不會因禍得福而避之不及。
流放是皇帝恩寵的表現(xiàn),駐軍士兵也適宜培養(yǎng)他們的純樸與堅強。
我和山里的老婆開玩笑地講故事,試著背誦那些會讓我失去舊生活的詩歌。
【筆記】:
1842年,林則徐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在西安與家人告別時,寫下了兩首七言律詩《即行流放途中作詩以示家人》(若有益于國家,生死我都愿意做,不因個人的不幸或得失而避之不及)。此聯(lián)為第二首詩的第二聯(lián)。詩人氣勢磅礴,明確表示,即使被流放,只要有益于國家,生死我都愿意做;又怎能因個人的不幸或得失而避之不及呢?在此時此地,詩人心系百姓,忠于君王,報國心不忘。
①此詩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本題詩的第二首。此年農(nóng)歷七月,林則徐由西安出發(fā)前往伊犁,并作詩送別家人。詩中表現(xiàn)了作者以國為先、舍生忘死的高尚品格和面臨流亡的豁達心態(tài)。
駐:駐軍;吟:即興作詩,不擬稿,隨意吟誦。
②“水永”:近“朽壞”之意,老而無能,自嘲之詞。
③“求利”二句:鄭國大夫子產(chǎn)改革軍稅,為時人所讒謗。子產(chǎn)說:“有何害?若于國家有利,吾死死也為之。”(見《左傳?昭公四年》)詩以此為據(jù)。以,用,做。
④“?居”句:自我安慰的話。?居意思是因犯罪而被流放到遠方的地方。
⑤養(yǎng)拙:比喻隱藏自己的缺點,不顯露自己。剛:正好。蜀卒宜:做個守備的士兵,很合適。這首詩很謙卑,卻有憤怒和不平。
⑥“戲弄”(戲語)兩句:自注:“宋真宗聽說隱士楊溥善于詩詞,便召見他,問:‘有人為你作詩嗎?’楊溥回答:‘我夫人有首詩云:‘你別沉溺于飲酒,別癡迷于詩詞。今日我抓你去見將軍,這回你可要脫去你那張老皮了。’皇帝笑著,將他送回山上。東坡到御牢,妻兒見他出門,都哭了。東坡回頭一看,說:‘你難道不能像楊夫人那樣為我作詩嗎?’夫人笑了,東坡便走了。”這兩句詩用了這個典故,表達了他心胸寬廣的氣度。山妻(山妻)是妻子的卑微之詞。故事,舊事,典故。
背景
林則徐在抗英中立下大功,卻遭到投降派的陷害,被道光帝罷官,被“遣往伊犁,以苦修贖罪”。他忍辱負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流亡之路。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對英國人來說是一段艱難的旅程,他的悲憤可想而知。但詩人在古城西安告別妻子,前往伊犁時,卻在憤怒中寫下了“利國利生死,何必因禍福而避之不及”這首感人至深的詩。這是他愛國情懷的表現(xiàn),也是他性情性格的寫照。但詩中并無嘆息哀嚎。 上聯(lián)用自嘲的語氣抒發(fā)自己所遭遇的不幸,文字冰冷,充滿嘲諷。下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了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報國的浩然之氣。下聯(lián)表面是感恩之詞,實則諷刺道光帝的善變。末聯(lián)以玩笑安慰妻子,幽默中夾雜著難以掩飾的苦澀。全詩圍繞流放伊犁展開,在跌宕起伏中,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復(fù)雜矛盾的心態(tài)。
分析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用戰(zhàn)船大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清朝道光皇帝大驚失色,倉促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并將堅決禁煙、抗英軍的林則徐貶至新疆伊犁。
1842年八月,林則徐由西安啟程前往伊犁,臨行前,他寫下了這首詩,向家人送別。
這首七言詩的前三聯(lián)的寫法,很像與家人在送別時的一番痛快談吐。前兩句說:我本事低微,長期執(zhí)掌重任,勞累已久,以腐朽之身生死禍福,必定無力繼續(xù)在政事上辛勤耕耘。此時林則徐已是五十七歲高齡,他那樸素的話語中,隱隱透露出他經(jīng)歷了大風大浪后的疲憊和郁悶心情。但作為政治家,他絕不會沉迷于個人的進退榮辱。于是,他岔開話題說道:“若利于國家,吾不避禍福?”林則徐想到了春秋時期鄭國名相子產(chǎn),他因?qū)嵭姓谓?jīng)濟改革,而遭到百姓的誹謗。子產(chǎn)說:“這有什么害處?若利于國家,吾不避禍福!” 這才是一個政治家應(yīng)有的品格!林則徐自勉:“若對國家有利,我愿舍身。豈可因禍得福而避之,又怎可因福而求之?”
下聯(lián)兩句意味深長,一是指向了流放伊犁的事。從同時期的另一首送別詩“莫信小兒輕言,笑他趙公送燈臺”中,可以看出有人說他這次長途流放,會像諺語“趙公送燈臺,一去不復(fù)返”一樣生死禍福,詩人在這里告訴家人,哪怕是災(zāi)禍,他也不會拒絕。二是說明他過去所做的,主要指禁煙、抗英軍,也是出于“利國利民”和“不避災(zāi)禍,不避禍福”的目的。三是對于未來,他還會繼續(xù)這樣做,不會改變愛國的初衷。 寫完這首詩沒幾天貝語網(wǎng)校,林則徐在《致姚春木、王東壽書》中說:“自思禍福生死,已置之度外,而亂火如燎原,雖流放,豈可置之不理?”這段話可以作為這兩句詩意的最好注腳。其實,這一對詩反映了林則徐的一生。據(jù)說作者生前最喜愛這兩句詩,常聽他朗誦,死后還被兒子寫進訃文。林昌懿《射鷹樓詩話》評論道:“龔文忠一心忠君,所以常把這兩句詩含在嘴里。”
林則徐在踏上漫漫征程之時,向家人傾吐心聲,希望得到理解和原諒。隨后,他又努力為家人解除旅途的憂慮。于是他又改筆安撫家人,說:“流放是皇帝的深切憂慮,修樸堅強是戍邊軍人應(yīng)有之義。”林則徐嚴禁鴉片、堅決抗敵,是愛國功勛,但他卻沒有得到朝廷的賞賜,卻被流放伊犁,這對世人而言是不公平的。林則徐為什么要向皇帝表達對他寬大的感激呢?封建政治可怕,朝廷派系斗爭錯綜復(fù)雜,作為朝廷重臣,怎么能像一般文人一樣隨便發(fā)牢騷呢?在這方面,林則徐作為政治家的深沉就展現(xiàn)出來了。而且,中國文人遇到不如意時,都會效仿陶淵明。 陶淵明《還鄉(xiāng)》云:“南田墾荒,守樸歸園。”林則徐的“耕樸”相當于陶淵明的“守樸”。于是,他故作輕松的樣子,對家人說:我這個人,缺乏為官的才能,這次去伊犁,有時間“南田墾荒”。對我來說,當個戍邊兵,不是更合適嗎?
最后,詩人大概是想到了蘇東坡幽默豁達的性格,為了讓這悲傷的離別場面稍微輕松一點。詩人在這首詩的結(jié)尾寫了一句“自注”:“宋真宗聽說隱士楊溥善于詩詞,便召他來,問他:‘有人為你作詩嗎?’他答道:‘我夫人有首詩云:你不要沉溺于飲酒,也不要癡迷于吟詩。今日我要抓你去見將士,這一次你可要了結(jié)自己的性命了。’皇帝笑了,將他放回山上。東坡去了御牢,夫人見他出了門,兩人都哭了。東坡回頭說:‘你就不能像楊夫人那樣為我作詩嗎?’夫人笑了,東坡便走了。” 林則徐心想:此時自己也應(yīng)該效仿東坡的故事,于是“與妻子在山中開玩笑說故事,并試圖吟詩以自了結(jié)自己的生命。”為了安慰家人,沖淡巨大的悲痛,林則徐用勉強的玩笑向親人告別。
這首送親詩,滿懷國事家事的憂患,多重情感交織,在兒女情深的溫情中,流露出剛強豪邁的英雄氣概。作為謫官,他的語氣平靜,沒有怨言,在豁達的幽默中,蘊含著壓抑的危機感,展現(xiàn)了這位現(xiàn)代政治家的性格、胸懷和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