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8-23 17:48:12作者:佚名
紅色的太陽和粉紅色的月亮一樣,都是大氣中瑞利散射的結果。
在太陽紫外線的照射下,木星大氣中的硫與大氣中的分子發生各種光化學反應,形成各種顏色。NASA
射手座三葉蟲星云是一個發射星云,受周圍O型和B型恒星強烈紫外線輻射激發,發出明亮的光芒。紅色來自氫(Hα)輻射,綠光來自氧,黃色和棕色則來自硫和其他離子。NASA
我們肉眼幾乎看不到除了太陽、月亮之外其他星球的顏色,其實那些不起眼的星球同樣是色彩斑斕的,宇宙中的天體更是色彩斑斕。
超級月亮又來了!今年,它似乎有了新變化。這些天,“超級粉紅月亮”和“金色月亮”等詞占據了我們的屏幕。
相信大家對“超級月亮”并不陌生,但“粉月亮”和“金月亮”又是什么呢?其實,月亮顏色的變化并不罕見,在漆黑深邃的星空中,隱藏著無數絢爛奪目的色彩,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世界。
瑞利散射導致太陽和月亮改變顏色
在人們的印象中,月亮通常是明亮潔白的。“明月當空”、“冷月照耀”等詞句,都是形容這樣的景象。從原理上講,也是這樣,因為月光來自太陽。反射出來的光當然是白色的,就像陽光一樣。不過,如果仔細觀察,月亮剛升起(或即將落下)時,常常可以看到它呈現暗紅色。隨著海拔的上升,逐漸變亮為深橙黃色,升到更高處時,基本呈銀白色。
這就是所謂“粉紅月亮”和“金黃色月亮”的由來。其實,紅色和黃色并不是月亮本身的顏色,而是地球大氣層賦予它的顏色。類似的色彩變化在明亮的太陽上更為明顯。太陽升起時,常常可以看到一輪紅日破曉而出。霧霾重重時,還能看到紅日高懸在天空。這就是大氣中瑞利散射的結果:陽光穿過地球大氣層,太陽在地平線附近時,穿過的大氣層比在高空時要厚。波長較長的紅光幾乎被完全散射,雖然其強度因散射而大大減弱,但仍然足夠明亮,能夠到達人眼。此時的太陽呈現紅色或橙黃色,直視時并不刺眼。隨著太陽升得越來越高,它穿過的大氣路徑越來越短貝語網校,陽光變得越來越強,藍光等短波長光的強度也隨之增加。我們看到太陽從橙色變成金黃色,再變成耀眼的明亮白色。
月亮的顏色變化也是如此,但由于光線暗淡,人眼在暗視覺下對顏色不敏感,所以看上去并沒有太陽那樣明顯變化。尤其是所謂的“金月亮”,遠沒有想象中那么耀眼。滿月的亮度只有太陽的四十萬分之一,而當因塵埃散射而呈現紅色和黃色時,亮度就更加微弱了。人眼的色覺已經很不敏感了,我們能感覺到暗黃色,但沒有照片中那么明顯。
由于空氣污染,玉兔號變紅并不罕見。這通常發生在大氣中有大量塵埃的時候。天文愛好者眼中“正宗”的紅月亮是指月全食時的紅月亮。此時地球阻擋太陽光線到達月球,太陽光中的藍光被地球大氣層散射,而一部分紅光穿過大氣層到達月球表面,再被月球反射回來。于是,我們就能看到一輪像銅一樣暗的紅色滿月。
行星的顏色主要由其大氣層決定
除了太陽和月亮以外,其他行星由于距離我們太遠,我們肉眼幾乎看不到它們的顏色,其實那些不起眼的行星同樣也是色彩斑斕的。
太陽系中有些行星的顏色源自其表面。大氣層稀薄的火星和沒有大氣層的水星,它們的“本色”就體現在表面。火星的紅色非常醒目,肉眼可見,因為其表面大部分都是紅色。水星的表面與月球有些相似,巖石反射陽光,也呈現銀白色。
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顏色都是由大氣層決定的。金星的大氣層非常稠密,質量是地球大氣層的90倍,根本無法看到行星表面。其他四顆氣態行星則完全沒有確定的顏色,表面物質從外到內逐漸由氣態過渡到液態、固態,不同的大氣成分和反射、吸收等作用賦予它們五彩繽紛的顏色,其中木星尤為絢麗多彩。
木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有少量的甲烷、氨和水蒸氣。它們本身無色,卻因為其中有活性的“著色劑”——硫而變得明亮。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硫與高層大氣中的分子發生各種光化學反應,形成的硫化物(如氫硫化銨)產生紅色、棕色和黃色等顏色。
土星的顏色也是如此,它的引力比木星小,云層也比木星更“蓬松”、更厚實,再加上它距離太陽較遠,大氣光化學反應較弱,所以顏色不如木星那么濃郁,但更加均勻、整齊,并且在硫磺天體的“著色”下,呈現出柔和的奶油黃色。
距離更遠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光化學反應較弱,其整個表面基本呈藍色。這是甲烷的功勞。甲烷沒有顏色,但它是一種強大的紅光“捕手”,可以吸收大量波長較長的紅光。甲烷濃度越高,反射光越藍。天王星大氣中甲烷含量約為2%,使其呈現藍綠色;海王星中甲烷含量約為3%,使其呈現深藍色。
表面溫度決定恒星的“色調”
太陽系之外,宇宙中的天體更是絢爛多姿,蔚為壯觀。
如果在晴朗的夜晚仔細觀察,還可以用肉眼看到恒星有不同的顏色,這都取決于它們的表面溫度。例如,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太陽的顏色是黃色,因為它是一顆 G 型恒星,表面溫度為 5800 開爾文 (K)。其他恒星如藍色的參宿四是 O 型恒星,表面溫度接近 40,000 K紅太陽是怎樣升起來的,白色的織女星是 A 型,溫度約為 10,000 K,紅色的心宿二是 M 型紅太陽是怎樣升起來的,溫度只有約 3000K。
上述的G型、O型、A型其實就是恒星的光譜類別,恒星可依其光譜分為7類,分別以O、B、A、F、G、K、M(即光譜類型)表示,表面溫度各有不同,由O型到M型依次遞減,同時恒星顏色由藍色、藍白色到黃色、紅色等變化。
除了恒星,宇宙深空還有無數的星云、星系等天體,更是色彩絢麗。紅色星云大多為發射星云,受到周圍O型、B型恒星激烈的紫外輻射激發后發光,其中紅色來自氫(Hα)輻射,綠光來自氧,黃色、褐色等顏色則來自硫等離子。藍色星云則為反射星云,周圍的恒星雖然沒有足夠的輻射電離發光,但足以讓它們因反射而發光。這背后的物理機制也是瑞利散射,和天空呈藍色的原因是一樣的:來自附近恒星的藍光被星云中大量的物質粒子散射,而紅光則大部分可以透射出去。我們從側面觀察星云時,只能看到藍光而看不到紅光。
星系的規模比星云要大得多,往往包含數千億顆恒星、星云以及大量的星際塵埃和氣體,它們有的誕生,有的消亡,有的發射,有的吸收……在各種難以想象的復雜與動蕩中營造出的星系色彩,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我們之所以能欣賞到眾多天體的壯麗影像,得益于攝影師的辛勤付出以及各種尖端設備的幫助,大大延伸了人類的視野,這些照片大多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的拍攝,再加上復雜的曝光,加上復雜的后期處理,雖然色彩細節可能和我們肉眼所見的不一樣,但足以讓我們看到宇宙無盡的美麗!
(作者李健為北京天文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