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5-21 09:47:37作者:佚名
馬英九臺島前領導人聽起來不錯的英文,在兩岸關系問題上一直是個繞不開的人物。
在2024年,他提出了一種看法,即若大陸實現臺島統一的途徑缺乏和平性,且過程不具備民主性,那么臺灣民眾將難以接受。這種說法聽起來非常貼近實際,也十分坦率,直接指出了兩岸關系的核心所在——那就是和平與民主。
馬英九并非隨意發表此言,他背后有一套獨特的邏輯思維,并且對臺灣民眾的意愿有著深入透徹的把握。
馬英九的政治立場
馬英九,1947年誕生于香港,家庭背景與國民黨緊密相連。他的父親,馬鶴凌,是一位資深的國民黨成員,對馬英九的教育極為嚴格。
在臺島度過童年時光,隨后赴美深造,最終獲得哈佛大學法學院博士學位。1981年重返臺島,憑借流利的英語和深厚的學識,受到蔣經國的賞識,被任命為英文秘書。自那時起,他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1998年,馬英九成功當選為臺北市市長,隨后在2008年至2016年間,他擔任了八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在此期間,他對兩岸關系的立場十分堅定:主張和平共處,堅決抵制武力威脅。
他持續倡導“九二共識”,這一共識源于1992年兩岸之間的對話——“海峽兩岸均屬于中國的一部分,雙方應共同努力,致力于國家的統一大業”。
憑借這個堅實的基礎,他與大陸達成了23項協議,內容涵蓋了經濟、文化直至教育等多個領域,兩岸之間的交流變得異常活躍。諸如兩岸直航、大陸游客赴臺旅游等舉措,正是在那個時期得以實施。
馬英九的政治理念總結起來就是三個詞:和平、民主、繁榮。
他認為兩岸關系不應通過武力沖突來維系,國家統一是必然趨勢,然而必須確保臺灣民眾的意愿聽起來不錯的英文,并且必須采取和平與民主的方式進行。他常常強調“以臺灣利益為重,符合民眾利益”,意在強調臺灣的利益應當優先考慮,同時亦不能忽視兩岸的現實情況。
大陸的統一政策:從和平到強硬
當時正值我國大陸開啟改革開放的初期,黨中央推出了該政策,明確表示將以和平手段解決臺灣問題,并對臺灣同胞的合法權益給予了承諾。自那之后的數十年間,大陸始終未曾放棄這一目標,不斷重申統一是大勢所趨,并愿意以最誠摯的態度去努力爭取。
但這幾年,情況有點變了。
尤其是自2016年民進黨執掌政權以來,兩岸之間的互動逐漸降溫。民進黨拒絕接受“九二共識”,推行“臺島分裂”的政策,這讓大陸方面感到其底線遭到了挑戰,因而采取了強烈的反擊措施。
大陸的舉措自暫停官方交流以來,逐步升級至對臺島參與國際組織的限制,乃至在臺海周邊開展軍事演習,其強硬態度愈發明顯。以2022年佩洛西訪問臺島為例貝語網校,大陸隨即在臺海周邊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此舉意在向“臺島分裂”勢力展示震懾。
大陸的政策調整跟國際環境也有關系。
美國近期顯著增強了對于臺灣地區的援助力度,不僅出售軍事裝備、派遣官員頻繁訪臺,還聯合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推行所謂的“印太戰略”,其意圖顯然是將臺灣視為一枚棋子,用以制約中國大陸的發展。
大陸認為實現和平統一的挑戰正在增強,因此其言辭變得更為堅決。然而,官方依舊強調和平統一是最優先的選擇,同時也未排除采取其他策略的可能性。至于這所謂的“其他手段”,大家心中自有一番理解。
馬英九所指的“非和平手段”,實則是在指出這一點。臺灣民眾觀察大陸近年來的變化,心中難免產生憂慮。和平統一雖聽起來美好,但若真付諸實踐,又有誰能確保不會發生沖突?他的言論直擊了臺灣民眾對大陸政策的疑慮。
臺島的反應:懷疑和對抗
民進黨政府,對大陸的統一政策一直是懷疑態度。
民進黨認為,大陸所提的和平統一不過是虛言,其具體做法可能并不和平,而且整個過程中民主元素也極為匱乏。因此,蔡英文執政期間持續尋求美國和日本的支援,致力于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合作,意圖借助外部力量來抵消來自大陸的壓力。
例如,在2021年,臺灣地區提出加入CPTPP(即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其目的在于提升自身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
然而,臺灣島內并非團結一致。在國民黨陣營中,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傾向于與大陸改善關系,贊同“九二共識”的聲音也不在少數。盡管馬英九已經卸任,但他的立場在黨內依然具有一定的支持度。
兩岸之間需要對話與協作,不能持續處于對立狀態。然而,民進黨對此持不同意見,認為繼續談判等同于被大陸所吞并。馬英九指出,“若過程缺乏民主,臺灣民眾是不會認同的”,這實際上反映了民眾的普遍心聲。臺灣民眾已經適應了現有的民主生活方式,沒有人愿意被迫接受統一,更不愿意卷入戰爭。
臺島老百姓的心態:維持現狀是大流
2024年,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開展了一項調研,調查顯示,60%的受訪者傾向于保持現狀,20%的人主張“臺島獨立”,10%的人支持兩岸統一,另外10%的受訪者對此持中立態度。
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臺灣民眾不愿經歷動蕩,他們渴望生活能夠保持平靜,既不希望發生沖突,也不急于追求統一。
仔細觀察,即便是在那支持統一的10%人群中,也有不少人在條件上附加了要求:必須實現和平,必須保障民主。一旦大陸采取武力手段,或者統一后的臺灣缺乏足夠的自主權,這些人便會立刻改變立場。
為啥臺島人這么想?原因挺多。
這種身份認同的變化,讓統一這事變得更棘手。
不過,臺島人也不是完全排斥大陸。
在經濟領域,兩岸之間的聯系極為緊密,大陸已成為臺灣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每年,數百萬臺灣同胞前往大陸從事商業活動、旅游觀光以及求學深造,民間交流從未間斷。馬英九時期所推動的協議,時至今日依舊發揮著其應有的作用。
因此,民眾的心理狀態顯得十分糾結:一方面,他們擔心大陸采取強硬手段,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法割舍大陸市場的吸引力。
國際社會對兩岸關系的動態亦十分關注,因為一旦臺海局勢動蕩,不僅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經濟都將受到波及。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紛紛表示,他們期待兩岸能夠和平共處,并堅決反對任何單方面的現狀改變。
美國在此事中表現尤為積極。他們一方面向臺灣出售武器,聲稱是為了協助臺灣進行“自衛”,另一方面卻又宣稱不支持“臺灣獨立”,期望兩岸能夠自行進行對話。
2023年,美國政府再次批準了對臺灣的軍售,金額高達數億美元,并且派出數位議員赴臺進行訪問。這種所謂的“模糊戰略”使得兩岸關系都感到困擾,大陸方面認為美國是在故意挑起事端,而臺灣方面也對美國的具體意圖感到困惑。
日本跟歐盟稍微低調點,但態度差不多。
日本地處鄰近,對臺海局勢的緊張頗為擔憂,生怕戰事波及自身利益,因此頻繁倡導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問題。相較之下,歐盟的態度更為實際,他們關注的焦點在于貿易關系和供應鏈的穩定,因為無論大陸還是臺灣,在全球產業鏈中均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馬英九的觀點跟國際主流挺合拍。
兩岸關系的未來:不確定性是大頭
兩岸關系接下來咋走,真不好說。
民進黨目前執政,推行“臺島分裂”策略,而大陸對此立場愈發堅定,導致臺海地區局勢持續緊張。2023年,大陸軍機巡臺頻率達到歷史最高點,臺灣方面亦高呼增加軍備采購,雙方似乎都在積蓄力量,準備一搏。
馬英九的見解在當前階段頗具價值,他曾提出,臺灣有必要回歸“九二共識”,與大陸重啟對話;同時,大陸也應適當調整策略,避免頻繁通過軍演來施加壓力。
這建議看似容易,但實施起來卻充滿挑戰。民進黨方面拒絕接受“九二共識”,而大陸方面則認為無需作出妥協,導致雙方陷入僵局。
未來的走向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臺灣和大陸的政策走向取決于領導人的決策,而國際局勢則要看美國的行動。正如馬英九所言,和平與民主是至關重要的,但實現這一目標并非易事。
兩岸的制度與意識形態存在顯著差異,民眾的觀念亦各不相同,若要達成一個令所有人都感到滿意的共識,實需更多的時間來逐步推進。
參考資料:
分析馬英九就任六周年時的演講內容:“溫和”背后蘊含著堅定立場——人民網,2014年5月21日。
馬英九強調,通過和平途徑化解沖突,并需保持局勢的穩定平衡,此觀點來源于中國新聞網,發布于2013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