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06 15:36:07作者:佚名
詢價,即RFQ(Request for Quotation),是采購人員必須精通的一項基本技能,同時也是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最常運用的一項技能。掌握這一技能,不僅能夠高效地完成新產品的報價工作,還能顯著提升新項目開發的進程。
詢價一般應用于以下場景:
1.新項目或新產品的詢價
若當前價格因時效性已過或市場波動等緣由需作調整,便需進行新一輪的價格咨詢。
3.開發新供應商時用于比較價格時的詢價
一個完整的詢價文件至少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詢價產品的"品名"與"料號"
這是詢價單中最基礎的信息,供應商需明確了解如何準確命名所提供的產品。這不僅是買賣雙方未來追蹤事務時的便捷工具,也是快速查找和檢索的依據。每個客戶的料號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尤其是那些大型企業的料號,往往由十多個數字組成,且其中還包含數字和英文字母。同一料號中,數字的微小變化或許代表著不同的版本,有時甚至會導致料號轉變為另一種產品的標識。
2. 詢價產品的"數量"
供應商在給出報價時,往往需要掌握需求的具體數量,因為需求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價格的確定。通常出廠價英語的英文,他們會要求提供年度使用量、月度使用量或每次采購的訂貨量等數據。此外,這些信息還有助于供應商評估自身的生產能力,判斷是否能夠滿足交貨的要求。
在購買新商品時網校頭條,可能會遇到無法提供年度需求量的情況,此時出廠價英語的英文,在詢價過程中,采購人員可以要求供應商根據最低訂購量(簡稱MOQ)來給出相應的報價。
詢價過程中,采購人員常犯的一個錯誤是擔心因數量不足而難以獲得優惠價格,于是會將所需數量人為擴大。雖然這樣做短期內可能帶來利益,但一旦實際采購時未能達到預期數量,供應商要么提高價格,要么在服務上減少對客戶的支持,甚至可能中斷供應。因此,需對需求量信息進行清晰傳達與供應商交流,并且可以提供市場預測以說服對方,唯有如此,方能確保雙方長期協作與穩定供應。
3. 詢價產品的"規格書"
規格書是詳細闡述采購產品需求的文件,其中需涵蓋最新的工程圖紙、測試標準、材料參數、樣品以及色卡等相關信息,這些內容均對供應商進行報價具有重要意義。工程圖紙務必為最新版本,即便圖紙僅用于估算,也需在詢價過程中一并說明。在國際采購項目中,若原始的工程設計圖紙并非使用英語,而是采用德語、法語、日語等其他語言,那么必須提供一份英文翻譯,使得圖紙以中英文雙語形式展現,便于各方交流溝通。若工程圖紙能夠以電子檔案的形式進行提供,那么務必向供應商了解他們對此的接納程度;在提供圖紙時,需留意采用國際通用的文件格式,例如DWG、IGES、DXF、PRO/E等,以便于供應商對圖紙格式進行轉換。
4.詢價產品的"品質"要求
闡述產品品質規范要求的方法眾多,常見的形式包括以下幾點。在采購過程中,單憑一種方法往往難以全面闡述對產品或服務的品質期望,因此需根據產品或服務的具體特性,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描述。
1) 產品品牌要求
2)符合相關的國際或國家標準
3)材料規格及制作工藝的要求
4)性能或功能的要求
5)符合工程圖面
6)樣品通過確認
7)產品的認證要求(UL,CCC)
8) 其它特殊的要求
5. 詢價產品的“報價基礎”要求
報價的基準要素一般涵蓋貨幣種類和交易條款。在國內的交易中,流程相對簡便,大多采用人民幣進行結算,而交易條款則多基于出廠價格或到廠價格(關于運費是否包含在內,需另行商議)。相較之下,國際間的貿易則更為繁雜,在貨幣選擇上,供應商普遍以美元作為計價標準,而是否采用采購地的貨幣進行計價,則根據匯率波動的穩定性來靈活調整。在國際貿易中,常見的貿易條款包括工廠交貨(Ex-Work)、船上交貨(FOB)、船邊交貨(FAS)以及運保費在內交貨(CIF)等,這些條款下,買賣雙方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各有差異。
6.“付款條件”
盡管買賣雙方各自遵循不同的公司規定,但在報價環節之前,他們必須就支付條款達成一致。比如,可以采用貨到付款、每月結算30天或60天等多種方式。在購買設備或模具的過程中,一般會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比如先支付30%的訂金,接著在第一次試模時支付30%,最終在驗收合格后支付剩余的40%。
當市場環境為買方主導時,采購方往往能夠向供應商提出更為優惠的支付條款,例如要求月結60天或采取T/T60天的付款方式。然而,在賣方市場的情況下,供應商往往傾向于選擇較快的收款方式,比如采用“貨到付款(Cash on Delivery, C.O.D.)”或者“預先支付貨款(T/T in advance)”等策略。
此外,還需對付款條件中的時間計算起始點“付款起算日”進行具體說明;在國內交易中,通常是以取得增值稅發票之日起開始計算,這可能導致送貨在月初而結賬卻在月底,隨后供應商提交發票;而在國際貿易中,國內供應商通常依據出貨日、發票日或裝船日來確定付款到期的時間。若海外采購方將到達日期或工廠接收日期視作起始點,那么兩者之間的時間差可能會達到一個月之久。
7. 詢價產品的"交期"要求
交期的要求涵蓋了對采購產品期望的交付時間,以及供應商為準備樣品、進行首批小規模生產以及正常訂單生產所需的時間。盡管供應商可以按照買方的需求進行配合,但交期的長短會影響到采購產品的價格,因此采購方應當給予供應商充分的交貨期限以供生產。
8. 詢價產品的"包裝"要求
在供應商進行價格估算時,包裝方式占據了相當重要的比例。這不僅僅針對那些形狀獨特或體積巨大的定制產品,對于一般產品,供應商也有其既定的包裝標準,包括標準紙盒、紙箱和棧板等。除非客戶有特別的包裝需求,否則供應商會按照既定的包裝方式進行估價。若雙方在初期未明確這一要求,日后若需追加包裝需求,不僅會導致交貨期推遲,價格也可能隨之上升。
9. "交貨地點"與"交貨方式"
在告知供應商時,必須詳細提供交貨所在的國家、城市、具體地址以及聯系方式中的電話和傳真號碼。在國內交易中,通常采用鐵路或公路作為主要的交貨方式,而在國際采購中,運輸的具體地點和交貨方式將直接影響價格的確定。若需賣方按照CIF報價,不論是海運還是空運,運輸費用和保險費用自然應由賣方承擔。根據運輸距離的長短,收費方法會有所區別;除非買方明確要求采用空運,否則供應商一般會以海運作為報價的基準,這是因為海運通常是最經濟的貨物運輸手段。
10. 詢價產品的"售后服務"與"保證期限"要求
在選購諸如沖床、注塑機、測試儀器以及半導體封裝設備等機器設備時,供應商通常會提供基礎的售后服務以及相應的保證期限。若客戶提出特殊需求,比如希望延長保證期限或調整售后服務內容等,這些需求都會影響到采購的總持有成本,即TCO。
11. 供應商的"報價截止時間"
為確保采購比價流程的順利進行,有必要讓供應商知曉報價的最終期限,同時,針對結構較為復雜的產品,必須確保供應商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精確的成本評估。
12. "保密協定"的簽署文件
在涉及新產品開發的報價過程中,鑒于商業機密的敏感性,為了防止競爭對手獲取信息而錯失潛在商機,通常會要求供應商簽訂一份“保密協議(NDA)”,規定供應商在規定年限內不得將新產品的名稱、采購數量預估、詢價的技術細節、規格參數、圖紙等相關信息泄露給外界。
13. 技術溝通
鑒于采購產品的技術含量較高,復雜性較大,采購部門需在供應商全面了解技術資料之后,組織供應商與工程及品質技術人員進行溝通會議,旨在明確規格要求中的疑問,確保報價既合理又精確。這一環節至關重要,卻往往容易被忽視,務必謹慎對待。在采購日常工作中,我們常會遇到即將投入量產的產品因技術溝通不足而導致供應商提價的情況。
在詢價過程中,務必留意供應商是否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資料,同時確保供應商充分理解產品的技術規格,這樣他們才能給出精確且合理的報價。
備注:
RFI,即信息征求,通常在開拓新供應商的過程中,采購方會向供應商索取基礎的企業資料,這有助于對供應商的資質進行初步的判斷和評估。
RFP,即請求報價,適用于在尚未確定供應商的情況下,要求供應商提出針對某些產品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