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12-31 16:02:36作者:佚名
《曲江》詩: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p>
孔子也嘗言: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所以七十亦可言不逾矩之年。
七十多歲的老人在大家眼里都是一種這樣的狀態,辛辛苦苦一輩子,兒女也成家立業了想念天堂媽媽傷感說說,有的甚至孫子孫女也到了成家立業的時候了,正是兒孫承歡膝下,安享晚年的時候。
但是最近一個90后發布的一段75歲爺爺的日常生活,卻讓網友覺得太有喜感。卻是滿滿的幸福。
原來是是75歲的爺爺被105歲的太爺爺揍了,原因是因為75歲兒子讓105歲爸爸別喝酒,105歲爸爸生氣,嘴巴里念叨著:
“我扇死你!”
手里卻在溫柔地拍著,滿含愛意!
兒子說:“那你上床睡覺吧!”
爸爸說:“你管我睡不睡覺?!?/p>
可是手卻拉在一起,好像一輩子不想松似的。網友的評論也全是溢出來的幸福:
幸福的一幕突然想爺爺奶奶了!奶奶風濕多年喪失勞動力,爺爺照顧奶奶幾十年。他們在天堂必然幸福。
本就七十高齡了,能被爸爸揍也是一種幸福。但愿我們都可以在古稀之年還能挨揍,很幸福,有人揍就還是一個孩子!
我很想讓爸爸再對著我嘮叨一次,別喝那么多酒了,別熬夜了,早點回家!可是再也聽不見了,好想他!
看著網友的一條條評論,心里不由得想起: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一個人能來到世上,是因為你的父母;你的每一步成長,也是因為你的父母,而家,永遠都是你來自的地方和屬于你自己的港灣;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當父母老去,你的出生、成長的那些記憶,也都隨他們而去;自此之后,人生的道路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前往人生最后的歸宿,縱然自己也有家庭,但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所以即使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已經是另一個故事里的父母身份,但是作為子女的身份卻不能淡忘。其實在父母心里,子女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點兒媽媽的爸爸是一個不愛表達的人,一直以來都以為爸爸的愛沒有那么強烈,因為他一直是一個嚴父角色,但是在嫁人離家的時候,爸爸一個人待了好久,直到后來發現爸爸說話不太清楚,因為本身腦梗加上女兒離家的不舍想念天堂媽媽傷感說說,一急之下,說活也不利索了大半年才好轉,才發現父母的愛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深沉到此生無以為報。
所以在同為父母的身份中,也請大家抽出一點時間?;丶铱纯矗?/p>
1、即使忙碌,盡量每天打個電話回家
很多的時候,子女長大離家之后,總是有各種的理由,學習忙、工作忙、家庭忙,忙的連打個電話的功夫都沒有,可是,人一輩子的忙碌真是沒有盡頭,真是生命不息,忙碌不止,而父母的生命卻在逐漸衰竭,離盡頭不遠。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中的惆悵,希望不再是大家心中的遺憾。
?2、?;丶铱纯?/p>
?;丶铱纯?/p>
帶上笑容 帶上祝愿
陪同愛人?;丶铱纯?/p>
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
張羅了一桌好飯
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
這是常回家看看的歌詞,也說出了父母的心聲,父母不希望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是希望兒女能回家陪著吃頓簡餐,或者陪著說說話,就是他們心中最大的滿足。
3、教孩子如何做人不如讓孩子看父母如何做人
聽到有時候,父母會訓斥孩子是個“白眼狼”,將來肯定不知道孝順,其實,孝順從來不是可以教會的,而是言傳不如身教。
帶著孩子?;丶铱纯?,在一個家庭溫馨,老少同堂的和諧里,本身就是一種很形象、很直觀的教育,既陪伴了父母,為給孩子引導了一種和諧的價值觀,何樂而不為?
點兒媽媽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會身處一地雞毛,但是基本每天都會抽時間給父母打個電話,時間長了抽空回去陪陪父母,就是簡簡單單吃個簡餐,也是一種寧靜的享受,陪伴父母的日子,真的是陪一次少一次。
愿大家都能在父母在的時候,做好一個兒女應盡的本分,不要在未來某一天,只會仰望星空,任由眼淚肆意滑落,那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