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9-24 17:19:51作者:佚名
發布者
齊永勝 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級調研員
蘇飛博物館黨支部書記、館長
彭美市博物館副館長、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館長
齊永勝(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級調研員):
1972年,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和《孫子兵法》竹簡在臨沂銀雀山出土,破解了“孫武、孫臏是否存在及其著作是否真跡”之謎,轟動了海內外。銀雀山漢墓入選“中國二十世紀百大考古發現”和“中國近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孫子兵法》竹簡入選“九大國寶”之一。
為加強軍事文化研究,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市,我市自2013年起已連續舉辦十屆銀雀山軍事文化論壇,來自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山東省孫子研究會、中國軍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以及全國各軍事科研院校、文博單位的著名專家參加了論壇。在各級領導、專家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銀雀山軍事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有力促進了我市軍事文化名城建設。
第十一屆銀雀山軍學論壇于10月26日至28日在臨沂舉辦,論壇由山東省孫子兵法研究會、臨沂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臨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臨沂市博物館承辦,主要包括開幕式、主旨演講、學術交流等內容。軍事科學院、山東省孫子兵法研究會、香港國際孫子兵法研究會、澳門孫子兵法研究會等研究機構,國防科技大學、江蘇海洋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揚州大學、臨沂大學、渤海大學等高校,以及山東省博物館等部分文博單位,9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傳承弘揚銀雀山兵學文化,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銀雀山兵學與高質量發展、銀雀山兵學與中華文明“和平”背景、“兩個結合”與銀雀山兵學文化、銀雀山兵學對中華文明的貢獻、中華傳統軍事文化的雙重創新發展與交流互鑒等議題,推出了一批學術新成果并結集出版。
此外,本次論壇的亮點包括:
1.銀雀山漢墓原簡“回家”。在山東省文化旅游廳、山東省博物館的大力支持下,銀雀山漢墓原簡20枚(包括《孫子兵法》6枚、《孫臏兵法》6枚、《六策》2枚、《尉繚子》2枚、《燕子》2枚、《守法》、《守令》2枚)25日在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展出,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這是竹簡自1972年4月出土以來首次回臨沂展出,歷經51年漫長歲月,兵書原簡終于“回家”。
2、《孫臏銀雀山兵法》首次發布。《孫臏銀雀山兵法》由臨沂市文化旅游局指導,臨沂博物館組織編著,以《銀雀山漢墓竹簡(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為基礎,吸收近幾年來最新研究成果,深化優化部分內容,收錄了原文、譯文、英文、字帖、竹簡副本等,希望為專家學者提供參考資料,為讀者提供科普讀物,為書法愛好者提供欣賞、臨摹資料。本書將在本次論壇上首發。
3、“銀雀山軍事科學研究交流基地”揭牌。為進一步加強軍事科學文化研究,打造高水平學術平臺,山東省孫子兵法研究會作為軍事科學研究的知名權威機構,決定將銀雀山漢簡博物館列為“銀雀山軍事科學研究交流基地”,并在本次論壇開幕式上舉行揭牌儀式。至此,銀雀山漢簡博物館已被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等多家研究機構和高校確定為教學研究基地。
銀雀山軍科論壇旨在推動軍科文化發展,充分發揮銀雀山軍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用。我們將用好銀雀山軍科論壇平臺,深入研究挖掘我市軍科文化資源,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順應時代發展不斷創新,把臨沂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兵家必爭之地、軍事科學研究高地,為新時代臨沂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回答記者提問
01
齊魯晚報記者問:近年來,臨沂市推進軍事文化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效?
蘇飛(市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
臨沂是軍事經典《孫子兵法》竹簡出土地,多年來在向民眾推廣軍事文化、服務社會方面積極探索實踐。
一是打造“銀雀山軍科”文化品牌。2013年至2022年,連續舉辦十屆銀雀山軍科論壇,相繼舉辦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三十周年、三十五周年、四十周年、五十周年紀念大會,眾多軍界、文化界、學術界領導以及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出席,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知名度。二是高質量建設銀雀山軍科文化公園。公園分為東區、北園、南園三部分。東區為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及配套區域,定位為文化展示中心,為公眾提供出土文物鑒賞、教育和學術交流等服務;南、北公園定位為城市“綠肺”,是公眾文化休息場所。臨沂市依托銀雀山軍事科普文化園,建設了銀雀山、金雀山墓葬群考古遺址公園,2022年被評為首批山東省級考古遺址公園。銀雀山漢墓簡博物館經過修繕升級,于2021年9月重新開放,《銀雀山漢墓簡博物館基本陳列》入選第六屆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銀雀山漢墓簡博物館自1989年成立以來,累計接待游客500余萬人次,先后被評為“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隨著博物館熱潮的興起,銀雀山漢墓簡博物館今年1月至10月接待游客近40萬人次,目前已成為臨沂市新的文化地標。三是學術研究成果豐碩。銀雀山漢墓簡已出版《孫子兵法新譯》、《銀雀山兵法》等數十部學術著作,多部作品獲獎。本次銀雀山兵法論壇還將推出最新研究成果《銀雀山孫臏兵法》。四是推動文創研發,讓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自主研發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簡牘系列等百余個文創產品。竹簡系列文創作品曾獲文化部優秀科技成果獎等多項大獎,并被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五是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銀雀山軍學課堂”將軍學文化與學校教育、軍事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累計參加人數達10萬余人次。“銀雀山劍博士班”和“鑄兵鑄兵,守山河”公益班是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課程,參加人數達6萬余人次。北大國際MBA學院、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等定期組織教職工、學生到圖書館學習。
02
魯網記者問:目前,銀雀山軍科文化品牌已具備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未來將如何弘揚軍科文化?
蘇飛(市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
“軍事文化”是臨沂的城市名片之一,未來我們將依托臨沂獨特的軍事文化資源,繼續傳承和弘揚軍事文化。
一是繼續舉辦“銀雀山軍學論壇”暨出土簡牘紀念活動,加強國際交流,邀請國外專家學者參加,推動“銀雀山”軍學走向國際化、高端化發展。二是出版高水平學術著作,擴大我市軍學文化名城影響力。組織編纂銀雀山軍學叢書,包括銀雀山《孫子兵法》《六策》《尉繚子》《燕子》等,將學術活動論文匯編成書,匯聚名家智慧,助力臨沂發展。三是弘揚軍學文化服務大眾。推出高水平展覽,滿足群眾文化需求;舉辦貼近群眾需求的社會教育活動,創新開發系列社會教育課程,舉辦軍學文化專題研討學習活動。不斷擴大軍事科普文化在廣大群眾中的關注度、認知度和影響力。四是加大文創研發力度,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物,提煉文化符號,推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孫臏兵法譯文,讓文物“活起來”,讓優秀文創產品走進千家萬戶。五是堅持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做好文旅文章。推動文物資源、文博場館等主動融入城市發展體系,講好臨沂故事,打造“軍事文化”新業態,以文化創新帶動旅游發展,為建設文化旅游大市發揮作用。
我們將緊緊圍繞軍事文化的傳承弘揚,努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將臨沂打造成為兵家戰略發掘圣地、軍事研究高地貢獻力量。
03
臨沂日報記者問:據齊主任介紹,此次論壇期間,銀雀山漢墓竹簡原件將運回臨沂展出。請問銀雀山漢墓竹簡回到出土地有何意義?
彭梅(市博物館副館長、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館長):
銀雀山漢墓竹簡自1972年4月出土以來,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失傳一千多年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在同一墓中同時出土,解決了孫武、孫臏及其著作的千古之爭。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是代表臨沂歷史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竹簡出土后,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組織專家對銀雀山漢墓竹簡進行整理研究,整理后一直珍藏于山東省博物館。
今年是我在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工作的第26年。多年來,我一直在一線為游客服務。在參觀接待過程中,經常有人問我一個問題:“這是原簡嗎?”每當遇到這個問題,我總是帶著無比的遺憾回答并向觀眾解釋。因此,原簡的回歸,成了我、廣大民眾和觀眾的長期期盼。終于,時隔51年,在政府部門和各級領導的支持幫助下孫臏兵法譯文,我很榮幸代表幾代博物館領導和同志們,于10月25日參與了原簡的接回工作。在公安部門等力量的護送下,原簡于下午3點03分安全抵達家中,陳列在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漢墓遺址大廳,實現了我在竹簡出土現場見到原簡的心愿,千年文化文脈回歸故土。在這里,我們也歡迎廣大市民和觀眾走進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領略原簡的魅力貝語網校,感受中國品質。
臨朐發布新視頻
點擊下方公眾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