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4-17 19:37:02作者:佚名
反過來說,選擇題固然有它的缺陷,不易測量發散性思維、獨創精神、文字表達高考語文選擇題滿分突破2022,考生有猜答案的機會,但用它來考查聚合性思維、甄別能力、知識廣度,不也挺合適嗎?俗話說得好:一塊饅頭搭一塊糕。《中庸》曰:極高明而道中庸。一份好的試卷也該如此。
更何況好的客觀題能讓人忍俊不禁、過目不忘,比如前文所提到的1984年的匹配題,就堪稱一份試卷中的妙筆。
下面列出中國古代文學家十二人和古典文學作品十二篇,請把每一位唐代作家和他的作品分別用線條連起來。(畫錯倒扣分)
陶淵明琵琶行
歐陽修六國論
韓愈阿房宮賦
陸游桃花源記
杜牧石鐘山記
辛棄疾中山狼傳
王勃捕蛇者說
杜甫杜少府之任蜀州
宋濂師說
李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馬中錫夢游天姥吟留別
賈誼孔雀東南飛
這道題,是一道匹配題,也可說是一道“差額選舉”題。如果要求把十二人和十二篇作品一一對應,都連起線來,也許正確率還要高些。可偏偏左右是不對等的,有的只有作者沒有作品,如歐陽修、陸游、辛棄疾、宋濂、賈誼;也有的只有篇名沒有作者,如《六國論》《石鐘山記》《捕蛇者說》《孔雀東南飛》。再加上“唐代作家”這根竿子一橫,“畫錯倒扣分”這柄寶劍一祭,臨時抱佛腳、隨便猜猜看的學生興許就心里發毛了:誰知道究竟有幾個唐代作家呢?――而這樣的區分度恰恰說明了命題者的成功。
馬茂元先生曾這樣評價楚辭:“在文學藝術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一時代中最高成就的作品總是形式和內容完全相適應的。從內容來看,它不會有一點不在形式中表現的東西;從形式看,它也不會有一點多余的、與內容不相適應的成分。”
如果我們把語文試卷尤其是高考語文試卷當作一件藝術品來創作――難道不該這么要求嗎?――那么這條評價應該也是適用的。不論主觀題、客觀題,都只是這件藝術品的形式。而借以表達的母語特點及文化內涵、需要考查的語文素養及綜合能力才是它的內容。一份好的語文試卷,甚至可以是寓教于樂、寓樂于考的,嚴肅的考查寄托在輕松的文字游戲、雅致的文化熏陶之中。
可是這樣“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好試卷目前還只是奢望。一方面,我們很難在層出不窮的語文試題中體會到漢語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另一方面,在題型、題量日趨凝固的試卷中,日新月異的時代所要求的日益豐富的語文素養也逐步被格式化、模塊化。于是愈演愈烈的是刻板而重復的“大網撈”式訓練。
一句話,我們要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內容。
啟功先生在《〈漢語現象論叢〉前言》里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某些方法上,‘借英鑒漢’,又有何不可!只是‘借英鑒漢’與‘以英套漢’應該有所不同。假如從漢語的現實出發,首先承認漢語自有規律,然后以英為鑒,鑒其某些適用于漢的精神、方法、乃至局部零件,豈不很好!小孩游戲,有套圈一項。如用小竹圈套小老鼠,自然沒問題,如套大熊貓,就非換大圈不可了,何況漢語研究,又非套圈游戲可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