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4-19 10:12:50作者:佚名
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1937年1月19日(一說1月20日),隨著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毛澤東兼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親自為抗大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從1936年6月“抗大”成立到1945年9月抗日戰爭結束,“抗大”相繼創辦了14所抗大分校,培養出10多萬名優秀的軍政干部。
解放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各戰略區創辦軍事政治大學,培養了大批軍隊急需的各類人才。1946年11月,華東軍事政治大學成立。1948年5月,華北軍政大學成立。1949年7月,華東軍區軍事政治大學成立。作為國防大學的直接前身院校,華東軍政大學、華東軍區軍政大學和華北軍政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毛澤東十分關心學校的教育和建設,陳毅、葉劍英親自擔任學校的校長。學校不僅擔負起為部隊培養造就合格軍政人才,還擔負著培養教育青年知識分子、改造起義解放軍官等艱巨任務,為部隊培養輸送了6萬余名軍政人才。
建國時期
劉伯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加速院校建設,以戰爭年代創辦的學校為基礎,改建新建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各類軍事院校。1950年3月10日,解放軍時任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向毛主席呈送了《關于軍委機關及軍事院校建設問題》,以便“儲備與深造高級干部”。1950年7月,政務院總理、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軍委會議,專題研究軍隊院校的建設問題,進一步明確了在改建院校的同時,全軍首先創辦一所中高級干部的綜合性陸軍大學。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兼第二野戰軍司令員的劉伯承聞訊后,向黨中央表示愿去籌辦陸軍大學。1950年10月22日,毛澤東急電劉伯承“速來京主持籌建陸大。”周恩來先后3次召集劉伯承等人開會,傳達毛澤東對籌辦陸軍大學的指示,磋商籌建事宜,并綜合劉伯承建議,為了方便學校今后增設海軍系和空軍系,將原擬陸軍大學的校名正式定名為軍事學院,地址選定南京。在毛澤東批準后,1950年11月21日,劉伯承抵達南京,投入建校和教學工作。
軍事學院
毛澤東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1950年11月30日,中央軍委正式任命時年59歲的劉伯承為軍事學院院長。以華東軍區軍事政治大學、華北軍事政治大學為基礎,在南京組建軍事學院。1951年1月15日,軍事學院舉行成立大會暨開學典禮。毛澤東親筆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