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21 14:47:19作者:網絡
山東省。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和文化的創始人柳下惠、軍事家吳起等,均出生于魯國。姜太公在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成就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山東是中國的經濟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溫帶水果之鄉,國內生產總值列全國第三,占中國GDP總量的1/9。2013年,山東與廣東、江蘇,一起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
山東省是中國東部沿海的一個重要省份,位于黃河下游,東臨渤海、黃海,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西北與河北省接壤,西南與河南省交接,南與安徽省、江蘇省毗鄰。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相對,環抱著渤海灣,海岸線長3024公里。山東省東西最長700公里,南北最寬約420公里,陸地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居全國第十九位。 山東省的地勢,中部為隆起的山地,東部和南部為和緩起伏的丘陵區,北部和西北部為平坦的黃河沖積平原,是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山東省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平原、盆地約占全省總面積的63%;山地、丘陵約占34%;河流、湖泊約占3%。 山東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氣溫11℃-14℃,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950毫米,無霜期沿海地區180天以上,內陸地區20天以上。山東的資源與特產 山東半島有3000多公里黃金海岸,占全國海岸線的六分之一,居全國第二位。近海海域17萬多平方公里,略大于全省陸地面積。沿海水域生產魚、蝦、貝、藻等60多種海產品,其中對蝦、扇貝、鮑魚、刺參、海膽等海珍品出口量居全國第一位。 山東省已發現礦產140種,已探明儲量的75種,有57種儲量居全國前十位。其中黃金、石膏、自然硫、玻璃用砂巖、飾面用輝長巖、飾面用花崗巖、陶粒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紅土8種居全國第一位,石油、鈷、鉿、菱煤礦、金剛石、陶瓷土、透輝石7種居全國第二位,鑄型用砂、鉀鹽、溴、制堿用灰巖、晶質石墨、滑石、紅柱石、水泥用黃土、建筑用大理石9種居全國第三位。
山東省,中國華東地區的一個沿海省份,簡稱魯,省會濟南。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