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探究新知的學習形式---案例《圓的周長》
更新時間:2021-11-12 20:19:29作者:教育文稿網
淺談探究新知的學習形式---案例《圓的周長》
探究新知,發現規律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它是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主渠道,對于一節課目標達成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我總要精心的去設計,合理的去選擇學生喜歡的,并且能夠高效完成目標的學習形式。下面以圓的周長為例,給大家一塊交流探究新知的學習形式。
課堂操作:
在小組合作時遵循人人動手操作—計算---發現---獲取新知的過程。
1.明確小組合作要求:
(1)人人動手用工具測量自己手中圓形紙片。(可以鄰近兩人合作完成)
(2)計算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比值。(若遇到除不盡的可以保留兩位小數)
(3)把測量的結果報給組長,組長負責填在試驗報告表內,完成后交給老師。
2.展示試驗報告表,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全班同學測量的圓的大小不一,但是周長除以直徑的商是相同,并通過課件的演示再次強化他們的發現。在此基礎上,老師指出圓周率,并了解了古今有關圓周率的知識。
3.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在經歷了圓周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師引導之后學生兩人相互交流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并說出為什么這樣算?
設計意圖:
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觀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那種重教法、輕學法的狀況,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較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創設學生活動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去發現、認識、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發展自已的認知結構。因此在小組合作遵循人人動手操作—計算---發現---獲取新知的過程。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并掌握圓周率和圓周長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在動手測量,細心計算,認真發現的過程中突破本節課的難點理解并掌握圓周率,并為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推導周長公式時是以老師的出現來完成的,在圓周率前提下稍作點撥,然后兩人合作交流圓周長公式推導過程,起到理解和掌握圓周長公式的效果。改變給學生公式,然后通過一遍又一遍的記憶達到牢固掌握的方法。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學生喜歡的學習形式,讓學生在最佳狀態中去探究,去經歷,去體驗。
反思:
1.課堂資源處理不當,形式還需最優化。
在展示試驗報告表時,一共有十三小組,一份一份一看而過,報告表沒有充分利用,只去觀察,沒有動腦去思考,去發現,下一張就又出來了,另外對于報告表中所出現的錯誤資源不是三左右的例如:6、2.7、等沒有挖掘出根源,當時是只顧自己路子讓學生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沒有徹底解決學生心存的疑問。可以這樣:把其中一份作代表,讓學生深入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從表中得知直徑大,周長就越長;直徑段,周長就越短;直徑不同,周長也就不同。但是周長除以直徑的商是基本相同的等等。待規律發現之后再把商不是三左右的挑出來,讓學生認真查找根源,心服口服的把周長和直徑的比值達成共識,避免老師一次又一次的強化。
2.課堂上不能隨自己的路走,應跟在學生的后面。
當學生測量完圓的周長之后,接著引導學生發現測量周長有局限性,使學生感知探究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很有必要,為下一步探究周長公式產生動力。我在測量之后是這樣問的:如果測量大的物體例如摩天輪的周長還能測量嗎?一位學生回答:“可以先測量出……”。我一聽是測量一下就打斷了,說:“我說的是不用測量,你請坐”。她的意思是測量出直徑或半徑,再計算出圓的周長。聽完后,我好后悔自己沒有讓孩子把話說完,只顧自己,警鐘告訴我,要學會傾聽學生,跟著學生的思維,走進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總之,要真真切切的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而不是形式,這是高效課堂的必走之路,也是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