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19 08:08:49作者:佚名
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孝順父母,是一個人最大的福氣。
點擊上方綠色圖標,收聽國學主播大宇朗讀精彩文章
周國平曾說過:“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不對親近的人挑剔卻是一種教養”。
最好的教養不僅是對陌生人有禮貌,更重要的是尊重你最愛的人。
因為你是你最親近的人,只有你知道如何去愛。
當我們剛剛學會說話或走路時,父母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微笑和鼓勵都給我們帶來無比的快樂。
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父母的生活離我們越來越遠,他們從不跟孩子訴說自己的委屈,哪怕生病了,也只是默默吃幾片藥,在孩子面前裝作什么事都沒發生過。
這背后,其實是父母對兒女深沉的愛與依賴。
面對這樣的愛與依賴,我們該怎么做?
我們從乖巧聽話的孩子,成長為獨立叛逆的大人,有時甚至讓語言成為利器,一句無意之語,就可能刺痛父母的心,傷得很深。
批評父母無能
“就算我告訴你你也不會明白,所以別問了。”
“我跟你說了那么多遍不要這么做,你還是做不好。”
“你做事的方式已經過時了。”
“我告訴過你很多次不要做某事,但你仍然做不好”這樣的說法實際上表明你對父母極度缺乏信任。
他們做得好的事情和做得不好的事情有什么區別?
父母喜歡為孩子做事,以顯示自己的價值,遭到拒絕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沒用,孩子不再需要他們,從而陷入消極悲觀的情緒。
其實,這隱含的是孩子的情緒化、傲慢和缺乏謙卑。
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他們面對很多新事物,不會像孩子一樣緊跟潮流。即使對孩子來說很簡單的東西,他們也要學習很多次。
父親上一年級沒幾天就輟學了,因為文革,他到現在還不認識很多拼音。幸好我爺爺出身書香門第,教他認識幾個漢字。不過,他到現在還不會用智能觸屏手機。
有一次他回家問我怎么發短信,我教了他好幾遍,他還是學不會,我很不耐煩地說:“你又不會拼音,再簡單的你也學不會。”爸爸就沒再說什么。
后來我想教爸爸使用觸屏手機,但是他斷然拒絕了。
后來我聽我媽說,你爸爸為了不影響你工作,就學會了發短信。
很多孩子都以為自己比父母優秀,卻忽略了父母的經歷和他們的學歷無關,而是必須親身經歷的經歷。
這些話不僅會讓他們傷心,還會加劇他們因年老而產生的自卑感,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沒用,害怕落后于時代。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辛苦養育我們,沒有父母,我們又怎么存在呢?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我們如何吃飯、如何走路,他們從不嫌棄我們笨。現在父母老了,我們更應該做他們的老師,有問必答,不生氣,這其實也是一種孝!
所以,做孩子的人千萬不要批評父母的無能,這會讓他們很傷心的!
最大的孝順,就是不要苛待父母。
抱怨父母嘮叨
“有什么事嗎?如果沒有,我現在就掛電話。”
“好好好,我知道了,確實啰嗦了。”
“我知道我想吃什么,不要給我”
哪怕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父母也可能告訴我們很多遍,比如告訴我們要穿厚點衣服、不要感冒、少喝酒、早點回家……
這時,你一定不要對父母說:“別嘮叨了,煩人!”
因為只有真正愛你的人,才會嘮叨你。其實,你的父母不是嘮叨的人。你見過他們嘮叨別人嗎?
“我記得我和父母吵過無數次架,但從來沒想過,我小時候的一句無心之言,媽媽竟然記住了20年。”一位網友說道:
初中的時候,正值冬天,早上快要遲到了,媽媽硬說天氣要變,讓我穿上棉褲,我說不冷,已經晚了,她卻一直嘮叨:“你穿了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多久才好?生這么大的孩子,有什么好擔心的?”
我急忙脫口而出:“既然你不喜歡我讓你擔心,那你當初為什么要生下我?”媽媽立馬不說話了,我推著自行車往外走網校頭條,她跟著我出去,默默地把一塊面包塞進我的自行車籃子里。
說著說著感恩母親的話10個字,他眼圈就紅了。
雖然這件事是無意間發生的,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母親還是時不時提起這件事,這句話仿佛刻在了她的腦海里,二十年了依然忘不掉。
這位網友去年生下孩子,拖著大肚子懷孕10個月,累得不行,她說:“以后我的孩子要是這么說,我估計要打他臉了。”
尹默考上大學那年,父母離婚了。
畢業后,他特意選擇去離父母較遠的城市工作,工資很低,除了交了房租和伙食費外就所剩無幾了。
他已經整整一年沒有給家里打電話了。
一天,在地鐵入口處,他接到了父親的電話。
沉默了許久感恩母親的話10個字,父親似乎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尹默不耐煩地說道:“有什么事嗎?沒事的話我就掛了,我手機快沒錢了。”
沒想到爸爸卻說:“我知道,我往你卡里轉了6000塊錢,真的辛苦了,回家吧,爸爸養你。”
這一句話,讓尹默淚流滿面。
不讓身邊的人傷心,是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高教育。
對父母的教育不耐煩
“你很煩人嗎?”
“你在擔心什么?”
“我知道,你別說了,我明白你的意思”
“孝”字千百年來一直掛在我們嘴邊,但在現代社會卻很少有人認真思考其含義。
“孝”體現的是晚輩對長輩的喜愛與尊重,“順”則要求子女在順從父母的基礎上進行溝通。
如果孩子的心里沒有“聽話”二字,在交流中就很容易失去謙卑與尊重。
每當父母教育我們一些事情的時候,很多孩子都會不耐煩的說“我知道了,你別說了,你說什么我都懂”,其實父母只是希望我們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直到我們成為父母,我們才意識到這就是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方式。
多體諒一下父母吧,等到有一天他們不再關心我們,不再教育我們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生活會變得更加艱難!
與父母談論工作場所條款
“謝謝”
“請”
當你還小的時候,父母給你買了你夢寐以求的玩具,你開心地說:“謝謝媽媽。”你的父母也許會為此感到欣慰和快樂;
可當你長大以后,每次回家看到父母為你做飯、為你鋪床,你也不停地說著“謝謝”、“請”,難免會讓父母傷心,也許你是無意中把這些話帶回家的,也許你真的想感謝父母。
但當面說這些話會讓他們傷心。
因為在父母的眼里,你永遠都只是一個孩子,一個調皮、魯莽、總是讓他們生氣的孩子。
所以他們給你的愛是終生的、單相思的。
林俊杰有一首歌叫《奇怪的老朋友》,歌詞是這樣的:
問候太客氣,不要太社交,
最好是胡言亂語;
小人就是小人,友情不需要太深厚;
我不怕摩擦或爭吵,我只是怕太過禮貌。
在特定的場合、面對特定的人,我們需要禮貌、謹慎;
但在某些場合,對待親密的朋友時,我們可能會有點隨意,甚至有點馬虎。
即使你真的想感謝父母,也不要總是說“謝謝”或“請”這樣的話。
一個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善待父母
魯迅一生品德高尚,言出必行,從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屈服。唯一妥協的對象是母親。即使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他也極其體貼和尊重母親。
魯迅為了讓母親不感到孤獨,特意把母親從老家接到北京,并將自己最大的房間留給母親住,自己和妻子則住在較小的一間。
每天晚飯后,我都會去她的房間和她聊天。
出門前,他總會去媽媽的房間說:“媽媽,我要出去!”
回去后,我會向媽媽說:“媽媽,我回來了!”
我也經常帶一些媽媽喜歡吃的零食回來。
魯迅的文章雖然寫得好,但母親不愛看,有人曾特意送她一本《吶喊》給她看,還說《故鄉》寫得好。
老太太看完后說:“沒什么好看的,這怎么能算是小說呢?”
原來老太太很喜歡看新鴛鴦蝴蝶派的小說,特別是張恨水的作品。
于是,魯迅就跑到書店買了張恨水的《黃金時代》和《美人的青睞》作為禮物送給母親。
魯迅的好友徐守尚說:“魯迅的偉大,不僅體現在他的著作中,而且體現在他對待母親起居、飲食的言行中,也體現出他偉大的榜樣作用。”
我們是否也像魯迅一樣,給予父母足夠的關愛與溫暖呢?其實,他們要求的并不多,只是一份樸素、忍耐、溫暖的愛。
父母忙碌了大半輩子,總是說“等你長大了,他們就不再關心你了;等你結婚了,他們就再也沒有能力關心你了;等你有了孩子,他們就懶得再關心你了;等你的孩子上學了……”她就等老了。
隨著他們長大,更加細心,專注和耐心是孩子能給予他們最好的回報。
▽
不要等到父母老了才恍然大悟,他們才是你最愛的人。
時間可能不會善待它們,但你必須溫柔地對待它們。
因為父母是我們的根。
正如古人所說:“不孝父母,拜佛也沒用”。
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氣,善待父母是一個人最大的福氣。
第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