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23 21:36:38作者:佚名
攻擊核潛艇作為強大的水下作戰力量,可執行護航、反潛、反艦、偵察警戒、對陸打擊等多種任務,兼具生存優勢和打擊優勢,自誕生以來就被各大國視為核心軍備之一。尤其在冷戰時期,水下戰場成為美蘇兩國角逐的重要場域之一,雙方不斷加大投入,相繼設計建造了多種先進的攻擊核潛艇。冷戰結束后,美、英、法、俄等國繼續把攻擊核潛艇作為海軍裝備建設的重點領域,在陸續列裝新型潛艇的同時,加快新一代攻擊核潛艇的研發,構建更加強大的水下作戰體系,謀求奪取未來水下作戰優勢。
1.美國SSN(X)型攻擊核潛艇
2021年,美國提出代號SSN(X)的下一代攻擊核潛艇研發項目,旨在取代現役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目前該項目尚處于早期論證分析階段,預計核反應堆將由美國BWX技術公司提供。
據公開報道,SSN(X)型潛艇直徑約13米,排水量約1.2萬噸,可攜帶60余枚通過魚雷管發射的魚雷或其他類型武器,并可能保留少量用于發射高超音速導彈的垂直發射系統。
此外該型潛艇還可同時操作多艘中小型無人潛航器,水下自主作戰能力將進一步增強。根據美國海軍《2020財年海軍艦艇長期建造計劃》,SSN(X)型潛艇的建造將于2034財年開始,計劃每年采購2至3艘潛艇。
美國核動力潛艇(X)
近年來,美國海軍持續推進弗吉尼亞級、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的現代化改造,并提出打造安靜性、深潛性能、航行速度等指標更強的下一代攻擊核潛艇,旨在進一步制約中俄等戰略競爭對手的水下力量,謀求奪取未來水下作戰優勢。但從目前情況看,SSN(X)型潛艇價格昂貴,短期內難以融入現有作戰體系,其是否會步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后塵,成為下一個因成本過高而終止的項目,尚待觀察。
2.英國SSNR攻擊核潛艇
2021年9月,英國宣布將斥資1.7億英鎊推出代號為SSNR的新一代攻擊核潛艇,以取代目前的Astute級攻擊核潛艇。該項目將由英國BAE系統公司設計,勞斯萊斯公司生產。其他幾家公司也將參與其中。
目前英國國防部尚未公布SSNR潛艇的具體參數,但與“機敏”級攻擊核潛艇相比,SSNR潛艇在排水量、打擊能力和隱身性能等方面都將有進一步提升。
英國太空支援艦
機敏級攻擊核潛艇是英國海軍歷史上最大的攻擊核潛艇,總共將建造7艘,其中目前服役的只有4艘,第五艘目前正在進行海試。在目前的攻擊核潛艇還未全面服役之前,英國就已啟動了新一代攻擊核潛艇的研發和建造項目,足以體現英國對攻擊核潛艇的重視程度。SSNR潛艇也將為英國未來謀求水下作戰優勢提供更加有力的戰略支撐。
同時,英國新一代攻擊核潛艇研發項目對澳大利亞也具有重要意義,未來英國有可能在AUKUS框架下向澳大利亞轉讓部分SSNR潛艇技術英法核潛艇相撞,為澳大利亞提供獲得更為先進的攻擊核潛艇的可能性。
3.法國敘弗倫級攻擊核潛艇
1998年,法國下水新一代攻擊核潛艇,以替代現役6艘攻擊核潛艇,新一代核潛艇被命名為“梭魚”級,后改名為“敘弗倫”級。
與現役核潛艇相比,“敘弗倫”級體型更大,長99.5米,寬8.8米,水下排水量5300噸,額定艇員65人,自持能力50天,最高航速超過25節。主要由法國DCNS海軍造船集團設計建造,項目總造價約90億歐元。其首艘潛艇“敘弗倫”號于2007年開始建造,2019年舉行下水儀式,目前正處于海試階段。
此外,第二艘、第三艘敘弗倫級攻擊核潛艇分別于2009年、2011年開工,目前正在建造中。
法國敘弗朗級
動力系統方面,“敘弗倫”級裝備的是由K-15壓水反應堆改進而來的新型反應堆,具有結構緊湊、占地面積小、噪音低、自動化控制程度高等優點,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換料周期。
在隱身性能方面,“敘弗倫”級采用流線型艦體、滑動軸承替代滾動軸承、筏板減震技術、柔性降噪消聲管接頭技術等多種降噪技術,整體噪音水平降低到100分貝左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法國現役的魯比斯級及其改進型阿梅斯蒂斯特級攻擊核潛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核潛艇,水下排水量僅為2600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其在地中海復雜水域的機動靈活性,但在載荷和內部空間方面卻造成了難以彌補的缺陷。
敘弗倫級尺寸的大幅提升使其能夠攜帶更多的彈藥和更先進的作戰武器,可有效提升法國潛艇部隊的作戰能力。除配備多型武器外,敘弗倫級還首次搭載兩種無人潛艇,包括可自主執行海港監視、情報收集等任務的中型無人潛艇,以及用于水文勘測和戰場環境偵察的小型無人潛艇。這不僅增加了敘弗倫級可執行任務的多樣性,也使其整體作戰性能進一步提升。
此外,法國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代號SNLE-3G的第三代戰略核潛艇研制建造項目,研發“敘弗朗”級同類技術將有助于提高SNLE-3G戰略核潛艇研制建造進度英語作文網,加速法國水下作戰力量的更新迭代。
4.俄羅斯哈士奇級攻擊核潛艇
2013年,俄羅斯宣布將在2030年后量產第五代攻擊核潛艇,并于2016年將新型潛艇正式命名為“哈士奇”級。2018年,“孔雀”設計局完成該級潛艇的基本設計工作,并于次年展出了其原型機“萊卡”級。
該潛艇水下排水量約11340噸,額定艇員約90人,自持能力90天,最大航速35節,最大下潛深度600米。據公開報道,首艘哈士奇級潛艇預計將于2030年開始建造。
俄羅斯哈士奇級
在武器系統方面,哈士奇級分為反潛和反艦兩個版本。反潛版將配備91RE1反潛彈道導彈,主要用于攻擊敵方戰略核潛艇;反艦版將配備“鋯石”高超音速導彈英法核潛艇相撞,主要用于攻擊大型水面艦艇。除了傳統的魚雷和導彈外,哈士奇級還在武器系統中嵌入了多種無人設備,可以大大拓展潛艇任務的多樣性。
動力系統方面,哈士奇級計劃采用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這種反應堆功率較大、體積較小,但能耗較大,而且必須采取特殊措施嚴密監測液態金屬工作狀態,防止合金氧化。不過,俄軍事專家普遍認為,這些問題已得到妥善解決。
在隱身性能方面,“哈士奇”級將采用新型螺旋槳推進裝置,可有效降低噪音水平,俄羅斯還將為其研制輕質多層復合隱身材料,該類材料可最大程度降低潛艇被聲吶發現的概率,并可進一步提升“哈士奇”級整體的隱身性能。
長期以來,為應對國際軍事競爭和美歐戰略壓制,俄羅斯不斷更新海空武器裝備,攻擊核潛艇作為其水下作戰主力之一,受到高度重視。為在與美歐競爭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保持或進一步提升水下作戰能力,俄羅斯持續推進第五代攻擊核潛艇建造計劃。
此外,隨著美國“宙斯盾”防空系統的不斷升級,俄海軍現有的反艦作戰體系不足以對抗裝備該型系統的美國航母、驅逐艦等大型水面艦艇。未來“哈士奇”級裝備超高速機動“鋯石”高超音速導彈后,將對“宙斯盾”系統的防御能力帶來極大挑戰,大幅提升俄潛艇部隊的非對稱非核威懾能力。
五、結論
目前,美、俄等國現役攻擊核潛艇大多為冷戰結束后批準服役,雖然仍具備一定作戰能力,但部分技術指標已逐漸不能滿足現代作戰的需要。有人—無人協同作戰等新的作戰理念也對攻擊核潛艇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美俄等國家迫切需要發展新一代攻擊核潛艇,以滿足自身的戰略定位和未來的軍事需求。此外,對于大國而言,水下作戰領域已成為大國博弈和競爭的焦點,但隨著各類水下無人裝備、水下預置武器的問世,水下作戰環境愈加復雜,攻擊核潛艇的更新迭代自然成為大國提升水下作戰能力、構筑未來水下作戰優勢的必然選擇。
關于作者
宗善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三室三級分析師
研究方向:海洋、核領域態勢跟蹤及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