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4-17 12:00:29作者:admin2
只要一提起表達離別的現代詩歌,第一個我會想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朗讀起來很有感覺,常常沉浸詩歌的意境之中。北京大學著名教授謝冤老師認為,中國現代最具藝術感染力的離別抒情詩歌,當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再別康橋》寫于1928年11月6日,最初發表于1928年12月《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十號上,后收入詩集《猛虎集》中。康橋,現在譯為劍橋,是英國的古老名城,位于倫敦之北八十公里,是聞名遐邇的劍橋大學所在地。
徐志摩曾于1921年春赴康橋求學,1928年重游康橋。故地重游,詩人感慨萬分,但由于當時行色匆匆,故未把當時的感受記錄下來。直至在歸國途中的南中國海上,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詩人才寫下《再別康橋》一詩,記下了此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詩歌共七節:第一節寫詩人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透露了對康橋難分難舍之情;第二節寫岸邊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第三節寫康河的水草,表現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迷醉;第五節是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第六節寫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第七節寫詩人不愿驚動康橋的深情。
《再別康橋》主要是通過寫“景”來抒發詩人的離愁別緒,詩歌既沒有寫康橋周圍莊嚴宏偉的教堂,也沒有描繪別具風格的皇家學院的建筑群,而是抓住康橋的典型景物,著力寫康河和康河岸畔迷人的自然風光,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輝”等具體而生動的自然景象,從時間(從夕陽西下到滿天星輝)和空間的角度(從下游到上游、由近及遠、由上而下),全景式地勾勒出了康河無比美麗的圖影。畫面上不僅物象鮮明,色調柔和,而且層次感和透視感都非常強。每一處美景都在詩人心中激起了感情的波瀾,而詩人的感情又溶入了眼中的景物,并在他的腦海里幻化出各種新異的色彩。如他看到夕陽中像新娘一樣美麗的金柳在波光中的艷影時,心頭立刻蕩起感情的波浪,也許是想起了幾年前在此與戀人林徽因的戀情,也許是想起了幾年前在此建立起來的“康橋理想”。想到此,我又想起了徐志摩和林徽因分手時說的一段話:讓女人念念不忘的是感情,讓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覺。感情隨著時間沉淀,感覺隨著時間消失。終究是不同的物種,所以——誰又能理解誰的深愛,誰又能理解誰的離開。
而此時在康橋,沒有了感情的羈絆,使徐志摩的感情和感覺更多地融入自然環境當中,更使他觸景生情,看到在水中的青荇,竟“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水草”,與青荇為伴,沉湎于大自然寬柔的懷抱之中。但當他看到榆蔭下的一潭清泉閃爍著斑駁絢麗的波光時,便又立刻意識到理想的破滅,感到那只是“彩虹似的夢”。對“撐篙”活動熱烈氣氛的追憶,更是詩人在感到理想破滅之后的迷茫和哀愁。就這樣,詩歌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三者融為一體,創造出一種耐人尋味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露了自己對過去的留戀和眼前的離愁,使詩篇格調輕盈柔和,呈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夢幻般的情調。在藝術上,詩歌表現出了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詩歌通篇意境優美,語言純粹精巧,與其思想內容達到了完美的結合,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無限留戀和依依惜別的心情。
《再別康橋》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各種晚會或主題晚會上,常常會看到名家在聲情并茂地朗誦這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