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時見到幽居人獨自往來,仿佛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愿在沙洲" />
更新時間:2022-02-17 21:22:05作者:admin2
白話翻譯:
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時見到幽居人獨自往來,仿佛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蘇軾?【朝代】宋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擴展資料
蘇軾被貶黃州后,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他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這首詞的境界高妙,前人謂“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詩】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賞讀】 這首詩寫于宋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與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見不合,出補外官。他看到當時地方官吏執行新法擾民,心中不滿,發泄于詞中,因而激怒新黨,被捕入獄,歷時百余日。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暫居定慧院。這段經歷,總不免使他產生孤寂之感。 開頭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間著一“掛”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與地的景色連接起來,顯示出無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并為引出全詞的審美意象——孤鴻雁,埋下了伏筆。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在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個幽人獨來獨往,如同孤鴻之影。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蘇軾自比。作者在這里以幽人來比況孤鴻,暗示自己孤芳自賞、潔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孤鴻縹緲不定,剛一棲身,又遭驚擾。“卻回頭”,極逼真地描摹出倍受驚擾的神態。“有”什么“恨”,蘇軾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筆法給讀者留下思維空間,增強了本詞的誘發力和神秘色彩。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鴻心懷幽怨和不滿,寧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棲于寒枝之上。“揀盡”和“不肯”兩詞,明確地表明了孤鴻不愿隨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質。“寂寞”和“冷”,則說明孤鴻甘于忍耐寂寞和苦痛。 這首詞運用了比興、象征等藝術手法,抓住“孤鴻”這一特定的審美意象來狀物抒情,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的心情與處境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