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意見稿),擬從入學、編班、教學、作業、考試、等級評價等方面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其中,小學生不" />
更新時間:2021-12-15 04:48:20作者:admin2
單純減負難平衡 李法明 畫
近日,教育部公布《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意見稿),擬從入學、編班、教學、作業、考試、等級評價等方面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其中,小學生不留書面形式家庭作業;一至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一考試;全面取消百分制等引發眾多議論。
孩子課業負擔過重是當下教育之弊。近幾年,教育部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出臺減負令,趨勢是條款越來越細化,規定越來越嚴。然而,回顧減負歷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教育部門減負政令持續推出數十年,卻是難見實效。今年教育部擬出臺的“減負十條”體現了政府的減負決心,釋放出積極信號,回應了社會的關注,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其中“不留作業”、“不舉行考試”、“取消百分制”等頗具眼球效應。然而,此份征求意見稿公布之后,盡管包含不少“利好”消息,卻沒有得到多少輿論稱贊,反而收到了不少質疑之聲,家長懷疑減負實效,學生不以為然。減負似乎陷入怪圈,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越減學生越累,這種困局如何突圍?
其次,學習既包括“學”,也包括“練”,小學全面取消書面作業,很有可能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的牢靠程度,對以后的學習造成障礙。應試教育背景下作業呈現被扭曲的局面,表現為機械式的重復和高強度的練習,缺乏對量和質的科學把握;但另一方面,一刀切地取消作業、練習,是把練習妖魔化,會不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畢竟學生的學習需要有一定的練習及其負擔量,“練習”有益于兒童人格的健全發展。而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不舉行考試,不利于老師進行教學分析,學生、家長心里也沒底。這樣大刀闊斧的改革到底符不符合教育規律,具有多大的科學性,尚且存疑。
不少有識之士分析,中國中小學生的負擔之所以無法真正減下來,根本原因在于應試教育機制和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均衡。要解決這些問題,非一朝一夕之功,用素質教育替代應試教育其路修遠。推行素質教育需要建立多元、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逐步進行教育改革,而將實施素質教育的希望寄托在減負令上,這是減負本身所承擔不起的。
僅就減負令本身分析,其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堵”的思路,方法是單純地做減法,為減負而減負。教育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長以及社會協調配合的有機整體,多者之間需要有效溝通、協調互動。而反觀多個版本的減負令,往往是單方面擴大或壓制其中一方的權利,將復雜的難題做成了簡單的減法,“減負”就等于不留作業、縮短在校時間、取消考試嗎?現實狀況是學校“減負”,家長“頭疼”,轉而向培訓班尋求幫助,結果是學生“增負”。(于忠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