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14 17:52:57作者:網絡
長沙市中心區應以五一路沿線往南北雙向幾公里范圍內,往北就包括開福區,開福區很大也包括到新港碼頭的遠郊所以不能說整個開福區都是繁華地區。商業中心在我說的五一路沿線,文化中心嘛看你說什么文化,河西岳麓區是大學高校區,算不算文化中心?廣電中心是電視娛樂文化中心,所以這個不太好回答,希望幫到你!
老城中心是天心區 商業中心估計你指的是購物的地方吧 那就是步行街了 南至南門口 北至司門口文化中心比較模糊 文化重點有岳麓書院在岳麓山,清水塘,天心閣(是唯一遺留的古城墻,是經修復的.離步行街比較近,從步行街南端走路去才幾分鐘)反正城市文化旅游就差不多都在步行街附近不遠 說名山大川長沙最多就是岳麓山和湘江,還算不上對了 還有酒吧一條街 是解放西路 在步行街北端 (晚上兩點都堵車就是說這里了,是全國效獨特的商業氛圍)
長沙歷史文化之最 中國最大的商代銅鐃 自1959年寧鄉縣老糧倉發現5個商代大型銅鐃后,寧鄉縣又陸續有大銅鐃出土,總數達11件。其中1983年發現的一件重220.76公斤,是我國迄今所見商代最大的銅鐃。這些銅鐃具有明顯的地方特點,如形體高大厚重,甬部有旋,紋飾繁復,有特殊的獸面紋。據武漢音樂學院教授測試,每個銅饒有現代音階1-3聲,組合起來能演奏出現代音樂。銅鐃比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還要早1000余年。 中國最早的金屬稱量貨幣 1959年寧鄉黃材出土的商代銅窯中藏有224只小青銅斧,大小一致,全是新鑄,未見使用痕跡。據《居后敦》銘文“貨余一斧,舍余一斧”,以及《易·旅》中“得其資斧”等記載推斷,資斧當為資金。可見“斧”曾具備貨幣的職能,東周銅幣“布錢”上常鑄有“钅斤”字,大抵源于斧下的斤字。由此可認定寧鄉銅窯中貯藏的銅斧是一種稱量貨幣。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金屬貨幣。 世界最早的鑄鐵件 1951年在長沙識字嶺314號春秋晚期楚墓填土中發現的鐵凹形鋤和長沙窯嶺15號春秋晚期(約公元前6、7世紀)墓中出土的鐵鼎是國內迄今發現最早的鑄鐵件,金相檢驗為榮氏體白口鐵組織。這種鑄鐵件的發現使我國鑄鐵發明的時間大大提前,比歐洲使用鑄鐵的時間要早2100多年。 中國最早的鋼制品 1976年在長沙楊家山65號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鋼劍,很久以來,一般認為塊煉摻碳鋼最初出現在戰國中期,而這把鋼劍的出土,把碳鋼出現的時間上推到春秋晚期,一下提前了二三百年。經金相檢驗,這把劍含0.5%的中碳鋼,中部由7-9層反復鍛打而成,可能還經過了高溫退火處理。 世界最早的玻璃制品之一 長沙地區110多座楚墓中出土了琉璃(即古玻璃)璧以及瑗、環、珠、管等130余件。 璧呈乳白、淡黃、淺綠、深綠等色,半透明,飾谷粒紋,有的反面有方格紋,內緣或外緣有弦紋,在全國極為罕見。據檢驗,長沙楚墓出士玻璃器物屬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頗異。由此可見說明,玻璃并非西萬所獨發明,長沙地區也是玻璃發明最早的地區之一。 中國最早的絹畫作品 1949年長沙陳家大山楚墓中發現的《人物龍風帛畫》和1973年長沙子彈庫楚墓中發現的《人物御龍帛畫》是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距今2400年)的兩幅絹畫作品。這兩幅畫中的人物形象均為墓主人,前者為一貴婦龍鳳引魂升天圖,后者為一中年男子,頭戴高冠,腰佩長劍,手挽韁蠅司于龍舟之上,其龍頭高昂,儼然一幅御龍升天圖。郭沫若先生題同云:“仿佛三閭再世,企翹弧鶴相從,陸離長劍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聳。” 中國最早的繒書 繒書即寫在絲織品上的書。1942年長沙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繒書是我國最早用毛筆和彩墨書畫的珍貴圖書資料。此繒書呈長方形,長46厘米,寬38厘米。中心有兩段文字,共948個字,四周用朱、絳、青3色繪有神物和樹木等圖像和解說詞。它的出土引起了國內外內學者的重視,注家蜂擁,成為研究楚文字的重要資料。 世界最早的毛筆 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15號楚墓發現一支保存完好的毛筆,是迄今考古發現最為古老的毛筆。這支毛筆套在一個竹管做的筆筒內,筆桿長18.5厘米,徑0.4厘米,毛長2.5厘米,筆毛用上等免毫做成。制作方法是將筆桿的一端劈成數開,將筆毛夾在中間,外面用細絲線纏繞,再涂漆膠住。這支毛筆的發現打破“蒙括造筆”之說和秦以前沒有毛筆的論斷。 中國最早流通黃金貨幣的地區 楚國黃金貨幣“郢爰”是中國最早流通金幣。目前湖南發現的楚金幣實物雖只有湘鄉椅子山74號戰岡墓一處,但長沙卻出土了較多數量的泥質金幣,如五里牌5號楚墓出土了“郢愛”泥金鈑。而砝碼、天平等稱量衡器的大量出土,則從側面反映了長沙地區黃金貨幣的流行。據統計,長沙有100多座楚墓出土了砝碼,長沙左家公山15號楚墓還出土了一件完整的天平和一套完整的砝碼。 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占》和《天文氣象雜占》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兩本天文學專著。前者記載了公元前246-177年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天空運行的位置;推算出金星的會合周期為584.4日,此觀測值只大0.48日,測得土星的恒星周期為30年,比觀測日只大0.54年。后者給出29幅彗星圖,畫出彗核、彗發和彗尾,這個規律的發現比歐洲要早近180O年。 中國最早的地圖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3幅地圖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地圖實物。這些地圖以1寸比10里的比例繪制了今瀟水流域的山脈、水系、道路、城邑的分布,與現代地圖相重疊,山脈走向、河流骨架,流向基本一致,有些區域相差無兒。其“駐軍圖”部署嚴密、地勢利用巧妙,諸軍事因素考慮周全,令人嘆為觀止。 中國最早的中醫學著作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14種醫書,包括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候》、《五十二病方》、《養生方》、《雜療方》、《卻谷食氣》,竹簡《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帛畫《導引圖》等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中醫學著作,體現了中國早期發達的藥物學和早熟的經驗醫學體系,有關人體經脈循行走向及所主疾病的論述,比《黃帝內經·靈樞》中關于經脈的論述更為古樸。 世界最輕的素紗彈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件素紗禪衣,重僅49克,不足1市兩,可只手盈握,薄如蟬翼,但蟬翼比之顯得僵硬;輕若卵幕,但卵幕又沒有禪衣的通透。近年來國內外多有仿制,竭其心智,窮其工力,無有能及者。同時出土的17籍絲綢,花團簇擁,色彩鮮艷。印花技術已采用先進的縷空版和多版分印工藝。所出土的金銀色印花紗是我國首次發現的3套版印花紗,也是世界最早的彩色套印實物。 中國最早的坐堂醫生 長沙太守張仲景是最早的“坐堂醫生”。東漢獻帝建安中期,名醫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長沙連年疫情流行,為拯救百姓,時稱“經方大師”的張太守視功名于不顧,以自己的名字冠以“坐堂醫生”4字為病人診脈處方,他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坐在公堂上,讓民眾就醫。后來,中醫藥人士效法張仲景,在藥店門前掛牌行醫,坐堂應診。從此乃把中醫生稱為“坐堂醫生”,中藥店的牌號也多稱為“堂”了。 世界最早的釉下彩瓷器 唐代長沙窯以其發明釉下彩瓷器著稱于世,代表著當時全國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產品暢銷國內外,潭州因此成為著名的陶瓷之路的起點。長沙窯遺址于1956年在銅宮附近的瓦渣坪發現,時代為唐代中晚期。長沙窯由學習越窯青瓷而大膽創新,發明了青瓷釉下彩、白瓷釉中掛彩的新工藝,并把其與傳統的裝飾技藝如劃花、刻花、模印、粘貼、捏塑等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世界創辦最早的高等學府 長沙岳麓學院始建于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今日湖南大學與之一脈相承,故有千年學府之稱,這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亞大學要早近100年,比英國牛津大學更要早近200年。宋真宗賜書的“岳麓書院”4字門額曾使書院名聲大振,宋代全盛時期曾有“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之譽,張木式、朱熹曾在此講學,是湖湘學派的發祥地。從明末起,岳麓書院造就了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等一大批曠世奇才,其師生為正史立傳者達26人之多。 中國最早的印刷廣告和廣告文 1985年在沅陵縣雙橋元墓中發現了兩張元代潭州“票報”。票報即現今的海報。出土的印刷廣告系用黃色毛邊紙印制,一尺見方,亦可作包裝紙,廣告文字為:“潭州升平坊內,白塔街大尼寺相對住,危家自燒洗無比鮮紅、紫艷上等銀朱、水花二珠、雌黃,堅實匙筋。買者請將油漆試驗,便見顏色與眾不同。四遠主顧請認門首紅字高牌為記”。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印刷廣告實物和廣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