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12-21 13:28:58作者:admin2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文言文一定是重中之重,尤其像我們這樣的“縣中”,整個高中階段所有的語文課堂,一半貢獻給了文言文和詩歌,一半貢獻給了試卷。而講評試卷的過程中,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講文言文和詩歌。如果讓學生覺得老師講文言文枯燥無味,那基本上意味著學生三年的高中語文課堂,都將在枯燥無味中度過了。從高中語文老師的角度,上文言文課程中老師出現的最常見問題是趕進度,重詞義積累。一篇文言文,一節或兩節的時間必須字詞梳理好;講試卷中的文言文,上來就是積累詞義,老師臺上讀,學生臺下記,一節課下來,試卷寫滿了,老師功成身退,留給學生一堆知識點。——這樣的課程,學生認真去聽去記,當然會有收獲,但枯燥無味那也是必然的。
想要擺脫文言文課堂的枯燥無味,語文老師一定要調整思路,不要想著一節課把多少東西“灌”給學生。——一節課讓學生積累三五個實詞,學生會有收獲感,但你一節講滿滿一黑板的實詞虛詞,還都是一詞多義,每一個詞要列12345,讓學生怎么提得起興趣!有些學生甚至覺得老師就像是孔乙己在告訴他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
所以我在課堂上,一節課讓學生積累的實詞、虛詞等知識點,一定不超過五個。一節課五個,高一開始積累,到了高三,再多實詞也都能掌握了。
節省出來的時間用來干嘛?一是引導學生去運用實詞,二是講解相關的文化常識。前者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后者是展現老師的個人博學和風采,去吸引學生。
課堂上要求學生積累的文言知識點,要引導學生去運用,去寫文言語句。語言學習不去運用,一定不會有人感興趣,但若結合現實生活,或者刻意用某個文言實、虛詞造句,那種維和感和新鮮感會讓學生興趣大增。
比如在講到“使”這個詞的含義時,讓學生去翻譯一句話:使使趙王使使使于秦。這句自造的語句讓學生一讀便有興趣,并試著對照剛剛積累的多種含義去嘗試翻譯,最終得出結論:
使(如果)使(讓)趙王使(派遣)使(使者)使(出使)于秦
一句話,基本囊括了“使”這個實詞高中階段常見的所有詞義,學生以后見到這個字,自然就能想到這句話,并且聯想到多種含義。
每次積累了一些詞的時候,還可以鼓勵學生去創作,寫上兩三句文言,把詞嵌入進去,然后當堂展示,大家去品評寫得如何,用得合不合適。對古人的作品,學生可能沒有興趣,但去點評同學的“作品”,學生一定很踴躍。而且,長期堅持下來,還真有學生對寫文言文越來越有興趣。
再就是講解文化常識。比如在講《鴻門宴》的時候,專門分析座次,在講完古代堂、室內座次順序后,要求學生去做題:孫堅領著孫伯符、孫仲謀、孫叔弼、孫季佐四人家宴,請合理安排他們的座次。
本來文化常識相比于詞語積累就更吸引學生,再在講解中穿插講解一些古人典故,把文言文變成講故事,課堂氣氛自然會好很多。
語文文言文的課堂,不應該是純粹的記筆記,背瑣碎的知識點,而是應該在適當的知識積累之外,多一些文化的熏染,多一些學生的互動,讓學生自覺地感覺到文言文的趣味性。
更多知識敬請關注“金牌小書童”,混跡省重點高中多年,愿與各位分享語文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