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4-13 15:08:47作者:佚名
11月6日,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課程論壇上,國際校外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偉教授對話吳剛平教授、安桂清教授、周文野副教授三位課程專家,就“校外培訓機構非紀律培訓”“班級課程設計”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培訓目的、內容、方法、評價四個維度的有機統一
目前,上海正在研究制定《校外培訓服務類別考核指南》和《考核指標》,指導校外培訓機構準確區分紀律性和非紀律性培訓服務,落實主體責任,防止利用非紀律培訓項目實際開展紀律培訓。 培訓服務等逃避監管的行為。 為便利“雙減”實施學科類培訓包括哪些,華東師范大學課程教學研究所國際校外教育研究中心建立專家評審平臺,為上海校外培訓提供分類管理服務同時也為其他地方的相關工作提供咨詢和分享經驗。
“不得不說,機構方和管理方有著不同的立場和動機——機構方傾向于尋求更大的市場拓展空間,而管理方則希望在釋放活力的同時不‘亂’、避免‘亂’。此外,非紀律訓練在當前背景下是一個新術語,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討論?!?張偉為圓桌論壇致開幕詞。
專家表示,不少機構按照非學科培訓課程要求提交材料,但最終被認定為學科培訓。 大部分原因在于培訓目的、內容、方法、評價四個維度的識別指標。 ,并不是全部都實現了,或者說似乎都實現了,但是沒有實現四者的有機統一。
評估的內容非常明確。 首先,非學科培訓必須是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九種學科學習內容以外的課程; 其次,非學科訓練的目的應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而不是以學科知識為導向; 培訓方式應以體驗式、探究式、項目式、綜合學習為主要方式,以教師引導和學生探索為主要形式; 對學生的評價強調綜合素質水平和發展,以體現以性評價為主學科類培訓包括哪些,注重教學評價的一致性,不涉及學業成績和學科考試成績。
“目的看似是內在標準,但實際上與其表象是一致的。在實際操作中,如果目的不純粹,就很容易言出必行?!?吳剛平介紹。
例如,如果國學課程與漢語學習如此接近,是否會被判定為學科培訓? 答案因課程設計而異。 吳剛平解釋說,比如,如果課程是教孩子認字、組詞造句、機械記憶,那么漢字學習就被列為一門學科; 如果是為了向學生傳授以漢字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則屬于非學科范疇。 雖然主題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但實施方法和目的不同,結果也不同。
周文野表示,在她看來,很多非紀律培訓的申請并沒有達到一致性。 問題出在課程評價上——一個常見的問題是評價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這和學科評價方法本質上是一樣的。 沒有不同。
課程設計“對于抓住教育的本質和核心很重要”
那么,機構如何更好地設計、開發和實施非學科培訓呢?
安桂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規范問題。 機構必須準備足夠的材料,清楚地介紹其課程的各個要素;
第二是專業問題。 在主題結構上,如何體現邏輯、如何設計高級活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比如,我們看到有些項目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引導學生探索,后期通過一系列創造性的活動和任務讓學生產生自己的思考和結果; 在實施方式上,如角色扮演、表演、實地考察等實踐設計也將更有利于學生素養的培養。
三是優秀問題。 課程設計的質量沒有客觀標準,也沒有上限。 希望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迭代。
“要強調表現評價,讓學生在情境中反思、創造,最終提供多種解決方案和作品。院校等在課程和教學的設計中,要學會用評價來提升學生的自我提升” ——管理、評估、反思、監控?!?周文也補充道。
張偉最后總結道,在當前的市場中,機構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認為不提供學科培訓就“無法生存”。 “其實,把握教育的本質和核心很重要。” ,遵循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樣,非學科培訓的發展才會‘基業長青’。”
“自查自糾,專業發展和課程開發先行——評估報告不是定心丸,專業課程設計才是定心丸。” 張偉這句話為本次圓桌論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信息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