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21 15:00:19作者:佚名
哪些專業人才是緊缺人才,需求量大的專業?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屬于國家未來重點發展的學科的專業,就業前景也更好。
今年4月,九部門印發《加快數字人才培養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開展培養、吸引、留住、使用數字人才等專項行動,按下數字人才培養的“快進鍵”。
近年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數字人才持續高需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數字人才供不應求。
高校在數字領域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據統計,2018年至2023年新增專業絕大多數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電路、數據安全等數字領域直接相關。
縱觀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根據《2024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近年來愈發熱門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工程專業應屆畢業生平均薪資分別達到7014元和6967元,就業滿意率分別為79%和75%,體現出這兩個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較強的競爭力。
當然,社會緊缺的不僅僅是數字人才,近兩年教育部專門針對多個領域的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出臺了文件,要求加快培養。接下來,本文將對這些學科和專業進行梳理。
雙碳人才
為服務國家對碳達峰與碳中和專業人才培養需求中國最緊缺的15個專業,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加強高等學校碳達峰與碳中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加快培養新能源、儲能、氫能與碳捕獲等領域緊缺人才。
2022年教育部在《關于建立完善碳中和教育相關一流課程和教材體系的建議》的批復中表示,近年來,教育部新批準設立儲能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汽車與工程、碳儲存科學與工程、氫能科學與工程、智慧能源工程等10多個本科專業,進一步加大雙碳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力度。
2020年,經教育部批準,西安交通大學增設首批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向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和儲能技術、儲能產業經濟發展,培養站在世界儲能技術前沿、勇于創新的技術領軍人才,具有宏觀戰略思維和市場思維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新能源汽車工程專業早在2018年就被列入本科專業目錄,遼寧工業大學是國內首個開設該專業的高校,旨在培養未來具備從事新能源汽車工程領域設計、制造、零部件開發、生產、實驗、應用等過程的知識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同時,我們注意到,一些與“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直接相關的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也較好。根據《2024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數據:
●2023年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職業生涯初期平均月收入可達6602元;
● 畢業半年后,2023年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月收入為6684元,就業滿意率達81%;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023屆畢業生月收入6719元,就業滿意率82%,就業畢業生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占87%。
新型醫療人才
針對醫學人才缺口突出問題,教育部2023年發布《服務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人才培養指導專業指南》,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發展新趨勢,新增設立醫療器械與設備工程、老年醫學與健康、健康與醫療保險、醫藥經濟與管理、生物醫學數據科學5個醫學人才培養指導專業。
這5個新專業均強調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也具有注重技術創新、適應社會需求的特點。
根據歷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及審批結果匯編,生物醫學數據科學專業已納入2020年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截至目前,已有新疆醫科大學、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中國藥科大學、山東大學、錦州醫科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信陽師范學院等7所高校開設該專業。
新疆醫科大學是全國首個開設生物醫學數據科學專業的高校,2021年獲批招生,旨在培養能夠勝任大數據分析與挖掘、大數據系統開發等技術領域以及大數據生物信息學、大數據藥學、大數據醫療、公共衛生管理等各類應用領域的專業人才。
中國藥科大學生物醫學數據科學專業立足學校藥學、中藥學、生命科學等優勢平臺中國最緊缺的15個專業,依托學校醫學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研究院,結合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醫學大數據方向)二十余年成功辦學經驗,構建了醫學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
山東大學生物醫學數據科學專業具有鮮明的多學科交叉特色,專業深度融合數學、軟件工程、醫學數據科學等領域,培養具有醫學、理學、工學多學科基礎,具備扎實醫學數據科學專業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
農業新秀
2022年教育部印發《新型農科人才培養指導意見》,重點關注糧食安全、生態文明、智慧農業、營養健康、鄉村發展等五大領域,設立生物育種科學等12個新型農科人才培養指導專業,學位授予類別涵蓋農學、工程學、管理學等。
從新農學指導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培養目標來看,新農學專業不僅是傳統農學內部的交叉融合,更是農學與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工程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社會科學等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截至目前,新增12個專業中已有11個開設,開設最多的專業為食品營養與健康、智慧農業,分別有68所高校開設這兩個專業。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全國首批設立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的高校,該專業以化學、工程學和營養與健康科學為基礎,研究食品營養科學、功能食品生產與開發、營養與健康管理等科學技術問題,培養能勝任營養與健康相關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健康管理以及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生產管理、質量保證等工作的拔尖、創新、國際化、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華中農業大學是首批開設智慧農業專業的高校之一,該專業致力于培養能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現代工程裝備技術、現代商業管理知識與農學有機結合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學校成立了智慧農業學院,負責智慧農業專業的人才培養和管理,實行“1+N+X”培養模式。前四個學期不分方向,以基礎教育為主,第四學期依托植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動物科學與醫學學院、水產學院、園藝林學學院等,完成六個專業方向(智慧育種、智慧植保、智慧園藝、智慧漁業、智慧畜牧、智慧生產),培養復合型人才。
加快培育,不盲目擴張
通過前文的回顧,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近年來教育部的文件或相關回應中明確指出的“急需緊缺人才”主要集中在理工農醫等領域。而“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急需緊缺人才”也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王定明在接受科技日報專訪時表示,所謂“短缺”,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現有的人才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不能滿足國家當前的需求;第二,目前對這類人才的需求可能并不明顯,但根據產業趨勢預測,存在潛在的發展需求;第三,與發達國家相比,這類人才還有明顯缺口。
但他也提醒,加速培養并不意味著盲目擴大規模,而是要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合理平衡培養規模、結構和質量的內在關系。
此外,還有一點也不能忽視,那就是人文的作用,即要注重提高理工農醫等專業人才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素質。
他舉例說,錢學森晚年關注頂尖理工科人才的培養時,強調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互動,因為哲學思想、文學藝術都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元素。
編輯|景教君
內容來源:麥可思研究院、教育部網、陽光高考網、各高校網站、科技日報、2024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等。
近期直播公告
今日推薦視頻
歡迎掃描二維碼加入
北京教育圈學習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如果圈內朋友沒有給北京教育圈打星,
也許你不會收到任何來自北京教育圈的推文。
所以各位小伙伴們,你們一定要加一顆星哦!
重要的事情重復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