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20 17:20:05作者:佚名
高考成績不理想,這便是徹底的失敗了嗎?付出了努力卻未能收獲預期的成果,接下來該如何是好?
三年前,趙政以微弱的分數線被錄取至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學院。在那個暑假,他因成績不盡如人意而心生憂慮,情緒低落,“內心仿佛被一根刺所困擾”。
趙政參與的首次大學集體活動是“新生夜行拉練”。這項活動在大連海事大學已有悠久歷史——借助開學軍訓的時機,面向大一新生進行“逆商第一課”的教育,每年都有3000余名學生參與其中。趙政回憶起,在那次拉練中,同學們身著迷彩裝,隨著“啟程”的號令,他們步伐堅定,朝著終點邁進。
星光閃爍,遠處不時傳來海浪拍擊海岸的聲響。這段徒步之旅全程22公里,從夜幕降臨直至晨曦初現,歷時將近6小時。趙政感慨道:“這是我首次踏上如此遙遠的征途,也是頭一回意識到自己的潛能。”在隨后的大學時光里,他逐漸領悟到,自己需要培養一個堅定而強大的內心。
大連海事大學的“新生夜行拉練”活動,生動展現了該校在逆商育人方面的理念。在今年的評選中,該校以“以逆商培養為核心,構建‘12345’心理育人體系”的探索與實踐,成功入選了2024年度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
該校學生心理發展服務中心的負責人閻婧祎目睹了眾多學生從“迷茫懵懂”走向“逆境逆襲”的蛻變,她表示:“提升逆商是大學生在生存環境中適應并全面發展的關鍵課程,這一過程能夠幫助學生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鍛煉他們的意志和品質,從而增強他們面對挫折的抵抗力,提升對生命價值的感悟。”
坦然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
心理學領域,逆商這一概念主要用于評估個體應對逆境和承受壓力的素質。逆商水平的高低,對個人在遭遇困境與挫折時是否勇于直面挑戰,是否能在深入分析困境與挫折成因后吸取經驗教訓,以及是否能夠通過不懈努力迅速消除逆境與挫折帶來的消極影響,具有直接的影響。
踏入學校心理輔導中心之前,張郁衡僅對“智商”和“情商”有所了解,而對“逆商”一無所知。那天,她在門口徘徊許久。步入大學一年級下學期,她常感到焦慮不安,“我渴望參與各類活動,同時努力掌握各科專業知識,然而這些任務越積越多,最終如同巨山般橫亙在我面前,讓我做什么都效率低下”。
張郁衡盡管已經竭盡全力,但她與眾多經驗豐富的前輩交流后,得到的普遍建議卻是:她需要為自己制定一份明確的人生藍圖。然而,對于這位剛剛踏入大學校園不久的年輕女孩而言,她更渴望去嘗試和探索,她坦言:“沒有人曾向我傳授如何結合自身實際來制定這樣的規劃,我也迷茫于不知該如何行動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出色。”
大連海事大學每年都會對全校學生進行一次逆商評估。截至目前,已完成的近8萬份評估報告顯示,閻婧祎觀察到,學生在面對逆境時,常見的問題領域涵蓋學業、科研、人際交往、情感以及就業等多個方面。專業課的挑戰性較高,這往往會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和否定;未能進入心儀的專業,面臨專業學習的困惑期;在人際交往或親密關系上遭受傷害,體驗到了委屈和無助;難以適應集體生活,對社交活動感到恐懼。
即便在眾人眼中是頂尖的學者,趙政在學習道路上仍遭遇了不少挑戰。進入大學二年級的春季學期,他以卓越的學業表現加入了輪機工程學院的微流控芯片實驗室,在修讀本科課程之余,還需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行科研。趙政坦言,“實驗失敗”這四個字是他科研生涯中頻繁出現的字眼,“常常覺得成功近在咫尺,卻還是未能如愿以償”。
閻婧祎指出,眾多人渴望達到完美,然而正是這些不完善之處構成了生活的真諦。她認為,大學時光對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同時也是提升社會技能的關鍵階段。因此,引導年輕人深入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正確對待焦慮和壓力,顯得尤為關鍵。
2022年,大連海事大學率先推出了全國首個《逆商培養》選修課程。該課程與常規教學有所區別,它采用了“開放”與“體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課程由學生心理發展服務中心的6位專業教師分主題授課,學生則圍坐一堂,既可參與心理互動游戲,又可交流各自的困惑與心得。這成為了張郁衡選擇這門課程的主要動因,她堅信在這里或許能夠探尋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閻婧祎指出,這種教學手段旨在激發學生勇敢面對挑戰與難題,借助專業教師及同伴的指導與援助,促使他們從多角度審視問題,最終尋得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導師的指導下,張郁衡逐步挖掘出了自身的優點。“我具備細致入微的特質,并且樂于付出辛勤努力,然而并非所有的工作或活動都符合我的特長。”張郁衡開始學會與自己達成和解。
趙政獲得了“勇氣”的感悟。在無數個困惑的時刻,他時常涌現出想要放棄的念頭,而這堂課卻讓他明白,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一次考驗,盡管過程艱難,卻不能輕易退縮。就如同那晚追逐繁星一般,趙政憑借著那股不屈不撓的精神,迎來了人生的“逆襲”——他的學習成績連續兩年穩居專業榜首,實驗成果也屢次榮獲國家級的榮譽。
在近期舉辦的一場“逆商勵志講堂”分享活動中,趙政向周圍的同學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并將其歸納為:心懷信念,行動堅定。他不禁感嘆:“過去那個一遇到考試成績不佳就心情沮喪,有時甚至忍不住流淚的小男孩,如今已在探尋人生價值的旅途中,蛻變為一個敢于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的成年人。”
面對壓力,如何讓自己盡快“滿血復活”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的指導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輔導員,王新婷老師,她主要負責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曾經有一位學生向她表達了自己的困擾:由于考研未能如愿,他情緒一直很低落,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對于是否應該再嘗試一年考研還是去尋找工作,他感到十分迷茫。
通常情況下大連海事錄取分數線,人們可以通過休閑放松、參與體育活動等方式自行減輕焦慮,然而,當學生們主動尋求外界援助時,這表明他們原有的自我調節策略已不再有效。王新婷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逆商的培養可細分為理性認知、情緒調控、壓力應對、決策能力、適應能力、意志堅定、恢復力、溝通技巧、創新思維以及審美鑒賞等各個方面。復原力體現為個體在遭遇困境與壓力之后,迅速恢復心理與情緒平衡的能力。她認為,遭遇壓力并不可懼,真正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迅速恢復活力。
王新婷邀請那位同學加入了法學院定期舉行的“告別煩惱”活動。活動開場,大家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一系列動作來模擬天氣變化,以此抒發內心的情緒。例如,搓手象征著“風起”,用兩個手指輕輕拍打則模擬“小雨”,而整個手掌的拍打動作則代表“大雨”,而當拍手的同時加入跺腳的動作,則形象地展現了“暴雨”的景象。接下來,我們將進行“心情播報”環節,大家需輪流講述自己近期的生活點滴和內心感受。隨后,將那些消極的情緒逐一記錄在“情緒處理器專用紙”上。最終,使用碎紙機將這些紙張徹底粉碎。
王新婷指出,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了解自身的情緒反應和習慣性行為,而將紙張粉碎的過程象征著學生們面對挑戰時將展現出更加強大的勇氣。
大連海事大學內,各大學院普遍定期舉辦逆商培養活動。例如,理學院舉辦“5·25(我愛我)心理健康教育月”,公共管理與人文藝術學院推出“春日限定創意DIY”活動,船舶電氣工程學院則開展了“逆風揚帆·同舟啟航”的逆商主題教育講座。
學生心理發展服務中心在組織集體活動的同時,每日接待約十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閻婧祎向記者透露,對于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困擾,需根據具體情況實施差異化的疏導策略。例如,對于那些因考試恐懼而出現腹瀉、頭痛等身體不適癥狀的同學,中心會努力協助他們恢復信心,并提升他們應對未來挑戰的信心與勇氣。對于那些在與室友產生矛盾,不知如何應對人際關系的同學,我們需要引導他們認識到人際互動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規律,同時激勵他們積極采取行動,自行解決遇到的問題。
學生們普遍認為,逆商的培育實際上是在傳授一種全新的解題思路。對張郁衡而言,課堂上學到的“三只青蛙”法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每天優先應對三項最為關鍵且艱巨的任務,并持之以恒,這樣人生便能收獲截然不同的成就。張郁衡也嘗試將個人目標細分化、排序化,逐一實現,最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這是一個療愈的旅程。在《逆商培養》課程的最后一堂課上,每位同學都需要親自栽種一棵代表自己的小花。對于張郁衡來說,這是她第一次嘗試種植,她精心挑選了向日葵的種子。她選擇種植這棵熱愛陽光和溫暖的向日葵,這不僅是對她內心渴望成為堅強個體的體現,也寓意著她決心努力成為一個生命力旺盛的人。
張郁衡每日必至窗邊,仔細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那些幼小的嫩芽破土而出,逐漸扎根發芽,其細弱的根須在土壤中探尋著滋養與穩固,日復一日網校頭條,嫩綠的葉子在陽光照耀下徐徐舒展。如此微小的生命,竟能展現出如此堅韌的活力。
張郁衡表示,遭遇挫折并非等同于陷入黑暗,唯有被困難所擊敗,才會導致永恒的黑暗降臨。他期望在未來的生活歷程中,無論身處哪個階段,都能勇敢面對挑戰,堅定地追尋屬于自己的光明。
“那些壓不垮你、打不倒你的,終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呂沖將自己定位為一位“永不言敗”的個體。在長達三年的大學時光里,他逐漸展現出極強的忍耐力。
大連海事大學,一所以航海運輸為特色的學府,其航海專業實行的是半軍事化的管理制度。在校期間,學生們必須嚴格遵守諸如早晨出操、整理宿舍內務、上課時列隊、執行衛兵勤務以及晚上熄燈就寢等軍營中的規矩。呂沖就讀的輪機工程學院便是這樣的學院之一。
輪機工程學院的大隊長路浩向記者透露,此類專業的學子們普遍選擇投身于航海領域,而半軍事化的管理模式對他們逆商的塑造至關重要,這一點具有非凡的意義。在洶涌澎湃的海洋上航行,遭遇狂風巨浪是不可避免的,有時甚至可能遭遇觸礁等緊急情況。在這些危急關頭,我們應當如何展現應對策略以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呢?”路浩覺得,學生們需要具備抗壓、應變以及積極認知的能力。
去年大連海事錄取分數線,呂沖身為隊長,代表學校參與了“中國海員技能大比武”。該賽事涵蓋了撇纜技巧、金工技術、鐵人三項接力以及水上操艇四個項目。為了備戰,團隊在100天的時間里進行了嚴格的封閉式訓練。在這期間,他們幾乎每日都要承受至少8小時的高強度訓練,一旦未達標,便需反復練習,直至滿足要求。成員們的衣物常常是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呂沖向記者展示的照片里,眾人膚色深黑,手心磨出了厚實的繭子,但目光依舊充滿堅定。
訓練歷程充滿艱辛,競賽過程波瀾壯闊。賽前,呂沖不幸遭遇船艇意外撞擊,右腳踝受傷,需縫合四針。醫生對其言道:“傷口所在位置較為敏感,參賽恐有風險。”
經過長時間的刻苦訓練,難道我們就要輕易放棄嗎?呂沖內心充滿矛盾。隊長不幸受傷,隊伍一度陷入困境,前景堪憂,希望變得十分渺茫。
臥床休養期間,呂沖回想起自己剛踏入大學校園,參與軍訓的那段時光,那時為了熟練踢正步,我們不得不反復練習抬起腿部的動作,那段經歷中肌肉的酸痛感至今仍記憶猶新。于是,他決定服用三倍的止痛藥來參加即將到來的決賽。
呂沖回憶起那段時光所做的決定,他提到,這不僅僅是為了突破自我能力的邊界,更是為了保護團隊的光榮。最終,他們成功逆轉局勢,贏得了冠軍寶座。
路浩聽聞呂沖的故事,心中既充滿憐惜又深受觸動。他猛然意識到,教育在此時此刻變得具體而生動,“這些學生們通過實際行動展示了,只要不懈奮斗,那些無法擊垮你、無法擊敗你的挑戰,最終都會使你變得更加堅強”。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閻婧祎對呂沖的經歷進行了闡釋,將其定義為“戰勝逆境”。她認為,這代表著逆商提升的終極階段,學生不僅要敢于直面困難和挑戰,還需運用智慧去解決,并且積極發掘自身和外部資源。
中國青年報·中青網報道,見習記者許子威,記者許革,稿件來源為《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