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報考" />
更新時間:2022-04-09 18:33:38作者:admin2
一、二軍大對視力要求不高,不查裸眼視力,只查矯正視力。對牙齒更是沒有要求。至于分數,只要不是骨科這樣的熱門學科,其它學科分數是很低的,一般只要過全國線就可以了。
二、報考條件
(一)普通招考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行端正,立志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和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服務。
2、應屆畢業碩士生(最遲在入學前能夠獲得碩士學位)和已獲得碩士學位的在職人員。碩士期間所學專業與報考專業相同或相近。
3、軍隊計劃博士生須符合軍隊院校學員入學的體檢要求;報考地方計劃博士生招生者,須符合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標準。
4、兩名所報考學科專業領域內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的書面推薦意見。
5、報考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考生,須具備報考或已通過相應專業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報考學術學位的考生,對執業醫師資格不作要求。
(二)碩博連讀
1、招生對象:僅限2017級我校學術學位碩士生。
2、報考專業:須與碩士所學專業一致。
3、以碩博連讀方式報考博士生的基本條件是:除滿足普通招考所述第1、3、4、5條規定外,考生應是已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和考核,成績優秀,對學術研究有濃厚興趣,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我校在學碩士生;
并通過全國大學生英語六級考試和學校組織的科研能力考核。即滿足我校對碩博連讀生學位課平均成績、科研能力和英語六級成績的相關規定和要求。
(三)其他需要注意的報考事項
1、軍隊在職干部(含委任制文職人員)考生報考,須具有3年以上軍隊工作經歷,并填寫《軍隊在職干部報考研究生推薦審批表》,按師(旅)級單位政治機關審批、軍級單位政治機關核準、上報軍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備案的程序完成報考資格的推薦審批。
未按照相應程序申報報考資格,造成不能參加入學考試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負責。
2、生長類軍隊院校應屆碩士生報考,課程學習成績應在本專業前50%,并填寫《軍隊院校和科研單位生長類應屆碩士畢業生報考博士生推薦審批表》,由所在單位訓練部門審批。未經所在單位訓練部門審批,造成不能參加入學考試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負責。
3、非軍人考生報考(即報考地方計劃的考生),除需滿足上述博士報考條件外,考生須具有本科學歷。
4、海軍軍醫大學的在職干部(含委任制文職人員)、文職人員、生長類碩士生報考,以校內相關部門通知文件審核要求為準。
報考條件
必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必須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品德良好,遵紀守法,勤奮好學,身體健康,立志為國防現代化建設服務。
3.報考地方入伍碩士研究生者,須符合軍隊院校學員入學的體檢要求;報考地方計劃碩士研究生者,須符合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標準。
4.考生報考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各領域者,本科專業應與報考專業一致。我校不接受護理學、預防醫學、中醫學、基礎醫學、生命科學類等專業的考生報考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各領域。
5.考生的學歷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學歷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學歷后、經兩年(從畢業后到2016年9月1日,下同)或兩年以上學習或工作的人員,國家承認學歷的成人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以及大學本科結業人員,此三類考生可以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4)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擴展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創建于1949年9月,時稱“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1950年改稱上海軍醫大學。1951年7月正式定名為第二軍醫大學。目前,學校是國家“211工程”、軍隊“2110工程”和總后“53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軍隊研究生培養重點建設院校、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外軍醫學留學生培養基地。校機關設“四部二院”,下轄“一部八系”、3個師級學員管理單位、3所附屬醫院、1個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和5個干休所,現已成為我軍面向東南沿海的重要衛勤力量。
1.師資隊伍
學校實施了“5511”人才工程,搭建起一座以兩院院士為塔尖、學科帶頭人為塔身、青年才俊為塔基的“人才金字塔”。目前擁有兩院院士7名(中科院院士:吳孟超、陳宜張,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王紅陽、廖萬清、夏照帆、孫穎浩),院士后備人選6名,國家級創新團隊8支,“973”首席科學家7名、國家“千人計劃”1名,“何梁何利獎”7名、“長江學者”9名、國家“杰青”25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名、“求是杰出實用工程獎”7名、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15名。
2.科技創新
學校積極推進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強重大、重點項目的研究和聯合攻關,著力活躍學術氛圍,促進了科研規模、水平、效益的持續發展。近三年,先后承擔國家“863”、“973”等重點項目140多項,各類課題3200余項,經費總額13.9億元。學校先后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2項,省部級二等獎以上成果60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