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5-13 17:59:27作者:網絡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科學道理,但不絕對。 事實上,孩子從生下來起到3歲之前,是個最為重要的時期。中國有句老話的前半句說“三歲看大”。孩子到3歲時,就已形成了長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格的質素。如果我們仔細地分析所有的人,都毫無例外地能從他們身上看到他們3歲以前的教育環境,以及這種教育環境對他性格形成及質素的影響。所以,模式期決定了人的一生。這個道理不難理解,0—3歲模式期教育就好比給建造高樓大廈奠基,基礎的偏正、堅固與否直接關系建筑的質量和安全。那么,什么叫“模式期”和“模式教育”? 我們在前面的“嬰幼兒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5316631的特殊能力”和“嬰幼兒學習記憶的特殊規律”中講過。0—3歲的嬰幼兒與生俱來的語音識別能力、視覺識別能力、記憶力極強,導致他們此時大腦接受事物的方式極其特殊——他們會把感知到的事物的印象原封不動地作了一個“模式”印進了大腦之中。他們的大腦還處在一個白紙狀態,無法像成人那樣進行分析判斷,因此,可以說他具有一種不需要理解或領會的吸收能力。嬰兒的這種模式識別的能力,遠遠超過大人們的想象。嬰兒依靠動物的直感,具有在一瞬間掌握整體的模式識別能力,是成人遠遠所不能及的。我們就把處在以心智模式吸收為特征的0—3歲稱為“模式期”。對3歲以前的嬰兒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嬰兒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對多次重復的事物不會厭煩。這就決定了“模式教育”的性質,3歲以前為“硬灌”教育。 如果不把你認為正確的模式,經常地、生動地反復灌入幼兒尚未具備自主分辨好壞能力的大腦中的話,他也會毫無區別在大量吸收壞的東西,從而形成人的素質。那么,給3歲以前處于模式期的孩子“硬灌”些什么呢?大致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反復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所謂奠定智力及大腦活動基礎的模式;另一方面則是輸入人生的基本準則和態度。 中國那句老話的后半句是“7歲看老”。雖說“7歲看老”不完全正確,但確實很有道理。4—7歲幼兒處于“蒙稚期”,也是大腦、智力和人格高速發展期,啟蒙教育隨之展開。模式教育與啟蒙教育的區別在于,前者是零星的分散的教育,而后者是整體的集中的教育。如果拿體育運動打比方的話,前者是熱身,后者則是上跑道了。所以啟蒙教育意味著結構性課程的開始,否則,將造成孩子潛能的巨大浪費。如果模式教育搞得很好,那么,啟蒙教育會很順利的展開。在模式期由于父母做了大量工作,教育基本成型,孩子的學習和發展基本入軌,教育影響已經滲透到孩子的行為之中。 根據人才學中發展性原則看,人的發展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并且每個人又各自的獨特性。所以,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動態地評價孩子。少年兒童的發展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垂直式”的、“井噴式”的少之又少,那一般被稱為“神童”、“天才”。“斜面上升式”的穩步發展的占較大比例,但絕不是多數,而“螺旋式”的、“波浪式”的發展居多。人的各項素質發展有的早有的晚,有的快有的慢,有“先快后慢”型的,就是常說的“少年得志”、“早慧”;有“先慢后快”型的,即“大器晚成”。有的孩子人格品德發展起步較晚,就是家長們通常所說的孩子“懂事晚”的那類。有的孩子智力發展起步晚,但智力發展越來越快,呈現加速度進步,后發先至,不少大科學家屬于這種類型,小學、初中學習不是拔尖,到高中、進大學則脫穎而出,一路領先,摘取科技發明桂冠。如果不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和看待孩子,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發展類型和個性特點,“天才”往往毀在家長手中。像這樣的例子很多。發展性評價強調的是孩子發展的時間結構。 人的一生好比一年四季,嬰、幼、兒童、少年時期就是人生中的“春天”,如果“春天”不播種,怎么能期待“夏天”的蔥綠、“秋天”的收獲、“冬天”的享用。然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播種的是草籽,你怎么能期待它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梁之材。所以,必須播種英才、天才、創造性人才的種子。那么,什么是英才的種子?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自信心、意志力、獨立人格、超強的學習力和創造力就是英才的種子。春播英才的種子,秋收的必然是英才。愛因斯坦就是幼年時代獲得了創造性人格力、學習力和創造力,才使他后來成為科學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