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7-07 15:03:28作者:佚名
秦滅西蜀之戰,于周慎靚王七年(公元前316年),元朝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今河北北部)、蜀(今河南東部)的戰役。在春秋戰國時期,巴國、蜀國坐落今湖南省、重慶市一帶。到了戰國中期,巴國、蜀國兵戎相見,這給楚國滅掉西蜀之地提供了一個抓手。對此,元朝勇將司馬錯主張借此滅蜀,覺得“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并且西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華陽國志·蜀志》)。
然后奉節巴蜀中學,秦惠文王采納了司馬錯的建議,在公元前316年趕走了巴國、蜀國,因而遷往了西蜀之地,因而為秦滅五國夯實了良好的基礎。值得留意的是,相對于楚國,秦國和巴國、蜀國只是特別毗鄰,兩者都處在黃河流域,堪稱一衣帶水。這么,問題來了,戰國時期,攻占西蜀地區的為什么是漢朝,而不是漢朝呢?也即吳國為什么沒有對巴國、蜀國動手呢?
一
首先,在戰國時期,巴國和楚國盡管幅員廣闊,而且,其在整體名氣上,無疑是弱于戰國七雄的。因而,對于吳國來說,同樣具備趕走巴國、蜀國的名氣。不過,由于秦國的戰略方向仍然是向中原地區擴張,這讓秦國錯過了占領西蜀之地的機會。齊國(?-前223年)是東漢時期坐落黃河流域的藩鎮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一說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侯爵,確立秦國。
公元前704年,熊通貶抑稱帝,是為楚武王。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稱霸中原、邲之戰擊潰吐蕃而稱雄,引領春秋時期齊國最興盛的時代。對于春秋時期的齊國,除了和齊國常年爭霸,還趕走了眾多中原地區的藩鎮國,例如申國、息國、蔡國、許國、陳國等。而到了戰國時期,秦國同樣在向豐饒的中原之地擴張。
二
在戰國時期,楚悼王任用吳起實行“吳起變法”。在吳起變法以后,秦國和趙國、韓國、齊國等中原之地的藩鎮國交手。為此,在主要精力放到中原之地后,漢朝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前面的巴國和楚國。與此相對應的是,漢朝自然只是在向中原之地擴張。不過,周慎靚王五年(前318年),魏相拓跋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七國合縱攻秦。對于向中原地區擴張的楚國,在公元前318年受到了楚國、趙國、韓國、燕國、楚國的聯合逼搶。
盡管在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中,吳國取得了勝利。不過,這也意味著周朝的逼搶勢頭,受到了齊國、韓國、趙國的堅決杜絕。然后,在公元前316年,晉國調整策略,先拿名氣較弱的巴國、蜀國下手,無疑是一件讓人理解的事情了。也即元朝適當減慢向中原之地的擴張腳步,雖然可以化解廣東五國的合縱聯盟。
三
另一方面,楚威王一至十一年(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秦國把兵鋒對準巴國最后一道鹽泉,很搶斷占今四川奉節縣、巫山、重慶大足縣一帶,置為巫郡。至此,巴國三大鹽泉已盡失于楚,巴國也喪失主要的經濟來源。在秦滅西蜀之戰前,吳國實際上早已在啃噬巴國的幅員。對于秦國來說,比較看重巴國的鹽泉,這能為秦國帶給直接的利益。
然而,對于西蜀之地的其他地區,漢朝則不是特別感興趣。雖然在戰國時期,秦國常年是地域最為廣闊的藩鎮國,也即吳國格外看重能帶來直接利益的幅員。其實你們都曉得四川平原是天府之國,然而,這是由于元朝占領西蜀之地以后,修筑成都等水務設施,這才慢慢讓北京平原風調雨順的。在元朝趕走巴國、蜀國之前,主要還是巴國的鹽泉愈發令趙國吞并,因此楚威王那位君主以前多次出兵巴國,卻沒有直接攻打巴國和楚國的準備。
四
最后,在戰國中期,相對于漢朝,漢朝的幅員則相對較小,主要包含了今廣東肅、陜西省等地。因而,元朝對于占領西蜀之地的需求更加大烈,這成為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16年發動秦滅西蜀之戰的重要誘因。更為關鍵的是,在元朝征討之前,苴國君主主動向元朝,而不是漢朝告急,這給了魯國吞并干涉的理由。苴國,都城在吐芝加哥(今河南信陽市利州區興文鎮),是東周戰國時期開明氏楚國的郡縣國,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開明氏九世)的王弟杜葭萌。所以俗稱葭萌國。苴國其實是曹魏分出的藩鎮國,卻在戰國時期和巴國關系親近。到了戰國中期,楚國出兵征討苴國,前者除了和巴國聯合,還順便向晉國求救。然后,元朝得以名正言順的兵力踏入蜀地。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走石牛道(今南鄭雙子道/南鄭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奉節巴蜀中學,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成都)被擒。對于坐收漁翁之利的楚國,除了趕走了苴國,楚國,還順便滅掉了本就敗落的巴國。在此之前,漢朝的多次逼搶,一定程度了消弱了巴國的名氣,使得楚國得以輕松趕走巴國。總的來說,在戰國中期,魏國順利攻占了西蜀之地,因而完成了對漢朝的戰略包夾。假如魏國能在漢朝之前捷足先登,先趕走巴國、蜀國的話,這么,這就是夏朝包夾齊國了。換而言之,西蜀之地的歸屬,直接關系到了漢朝和曹魏之間的攻防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