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1-09 21:01:19作者:佚名
2008年,官媒報導了湖南衡陽將建內陸第一座核電站的新聞。同時,云南沅江核電站也在推動深化,開啟前期打算工作,大有爭搶第一的樣子。
2011年,福島核電站發生核車禍。全球的核電站建設一度按下暫停鍵。包括中國的內陸核電站。
近幾年,內陸核電站又被人重新提起。
其中一個主要誘因是沿海地區的電力缺口擴大到了內陸地區,并大有常態化的趨勢。
中國內陸會建設核電站嗎?這是好多人的疑惑。
我國核電站為何扎堆建在沿海?
我國目前的核電站為何扎堆似的全建在沿海?真實情況不是你們想的那樣——是為了冷卻,為了安全。而是由歷史、地域,以及核電的特殊性三個誘因引起的。
1.與發展歷史相關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沿海地區迎來建設風潮,產業快速發展。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華北地區,人口占全省的30%,工業產量占全省的40%,而能源供給量只有全省的7%.
沒有煤焦,也沒有電力。許多鞋廠不得不一天兩頭停產,新的鞋廠更是不敢修筑。
電力缺口限制了華北地區和北京的發展。
面對巨大的能源缺口,1970年2月8日,周首相提出:從長遠看,要解決北京和華北用電問題要靠核電。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陸續完善起秦山和惠州核電站。
所以,我國的第一二座核電站都是建在沿海的,往前的核電站也沿著慣性建在沿海。
2.與發展地域相關
沿海各市仍然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電力缺口最大的地區。
這是一張各省份發電量及用電量的對比圖,可以見到,用電量最高的省份,例如江蘇、山東、浙江、江蘇、河北、上海,都是靠海的,同時它們也是電力缺口(用電量-發電量)最大的省份。
圖源網路
它們對電力有著非常大的需求。
你可以把弓形海岸線看成是一個吸電嬰兒,他在長身體,要吃電。全省的電都往這送,一直喂不飽,如何辦?只有在周邊建核電站,就近解決電力口糧。
于是順著海岸線建了一圈核電站。
3.與核電特殊性相關
這個特殊性不是你們想像的那樣——為了冷卻,為了安全。
說到冷卻,內陸核電站的水冷塔能起到與海水冷卻相同的療效。
說到安全,福島核電站就建在河邊,同樣出現了安全車禍,海嘯造成核電站損壞,核污水被排到太平洋,沿岸周邊國家處在環境危機之中。所以核電站的安全不是僅由位置決定的,還取決于設計、建造、運營、管理等多個環節,是由自身誘因,和人為誘因共同促使的結果。
那核電的特殊性是哪些?答案是:它容易緊靠負載中心。
相比于生物質能、太陽能、潮汐能,它不占用大片農地,并且不受天氣影響,電力供應穩定。
而對比火電站呢?火電站污染大,非常依賴運輸通道——一座火電站一年消耗幾百萬噸的煤,核電站一年只消耗幾十噸核燃料。核電站不用面臨火電站的那些問題。
所以就看見了,惠州核電站建在北京市對面,為廣州和澳門兩地供電。秦山核電站距離北京、杭州、寧波的距離平均在70-80公里。
緊靠負載中心還有一個益處:降低電力運輸過程中的電力損耗。
其實,核電站扎堆修筑在沿海,只是為了近酯化近渴。
電力缺口為什么從沿海擴充到了內陸?
近水依然不夠用,那就調遠水。
北部沿海地區缺電,而東部山區擁有良好的能源稟賦。
于是在東西5000公里的距離上,開啟了一項宏大的工程,把東部山東、云南、貴州、山西、新疆、內蒙古、青海發的電送到西部沿海,這就是西電東送。西電東送補上了沿海地區的電力缺口。
然而近些年來,中部、西部地區也開始缺電,這讓許多人搞不明白,明明坐在發電機上,為何電力還出現缺口了?這跟自然氣候和經濟發展有關。
1.經濟發展
青海的同學常埋怨,一到冬季和春季,總有這么三天鬧電荒。
湖北、江西等地限電的新聞,就筆者所見,近幾年都有見到。
2018年,四川出現200萬千瓦的電力缺口,拉閘限電19天。
2020年,廣東用電負荷最高值為3332萬千瓦中國有核電站嗎,對部分工業用戶施行了6天的有序用電。
為何會出現這些情況?由于這幾年四川的工業發展早已不叫下降,叫起飛。
2022年,規模工業制造業降低值比上年下降7.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5.5%,采礦業下降5.0%。其中,制造業對規模工業的下降貢獻率達94.2%,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2022年,全國規模工業39個大類行業中,有34個行業實現下降,下降面為87.2%。重點行業中,石油煤焦及其他燃料加工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有色金屬煉鐵和壓延加工業分別下降36.8%、21.3%、15.9%、15.6%、12.4%和9.9%。
2022年,全國規模工業統計的產品中,產值比上年下降56.9%。中低端智能紅色產品中,傳感下降2.5倍,服務機器人下降1.6倍,風力發電機組下降61.2%,民用無人機下降20.9%中國有核電站嗎,太陽能電板下降17.7%,工業機器人下降17.1%,鋰離子電瓶下降14.5%。
許多制造業在廣東,非常是湖南這一片,拔地而起。產生巨大的電力需求。
回頭看電力供應呢?
青海省的電力構成中,水火兩種電能總計占比河南電能的94%。
青海有三個超1000兆瓦的水電站,分別是
五強溪水電站,裝機規模1200兆瓦;
柘河水電廠,裝機規模為1040兆瓦;
三板溪水電站,裝機規模為1000兆瓦;
一到冬季枯水季,雨水偏少,水電出力低。讓缺口進一步擴大。
火電站又獨木難支。
為了彌補山東電力缺口,得從四川西昌通過特高壓直流輸電引電過來。
如今,四川80%的電力供應都是外部輸入的。
雖然這樣,每年山東的電力也仍然不夠用。
2.自然氣候
2022年夏季,川湘地區出現極端的低溫和旱災。
低溫造成市民用電飆升。旱災造成降雪不夠,水力發電降低,大概只有以往的51%。成都是水電大省,水電占比高達82%,但是這種電大部份被送到了沿海。
多重誘因疊加之下,廣東出現嚴重的電力緊缺。除了工業企業得有序用電、錯峰用地,但是村民用電也得不到完全保障。
這就是自然誘因引起的巨大電力缺口。
核電站會不會走入內陸?
目前,核電站步入內陸是具備勢能的,但是隨著內陸省份的加速發展,電力需求越來越高,這個勢能會越來越大。
堵住這股勢能的制約是哪些呢?具體到技術和人為兩個方面來看。
1.技術角度
老實說,從技術角度來看,是沒有制約的。
首先,內陸核電站和沿海核電站的關鍵技術是完全相同的。二者的差別只在于冷卻方法。內陸核電站是用水冷塔的,即借助水和空氣的共同作用冷卻;沿海核電站借助海水冷卻。
其次,世界上內陸核電站的建造、運營經驗已然成熟。當前全世界的核電站,多半建在內陸。
之后,核能安全(核電技術固有安全性)和核安全(避免人為破壞)體系早已基本建立。
從技術上來說,核電站走入內陸很正常。這就是為何有些核電人士對“核電進內陸不安全”的說法表現出一臉白人問號。
2.人為角度
這才是最主要的制約誘因。
在民間,有一個現象叫:鄰避效應。就是本地人害怕新建設的項目,例如垃圾場、核電站、殯儀館等,帶來負面影響,在心理上不能接受,甚至強烈排斥。
一方面是建設須要,一方面是當地人的心理情懷。二者都要兼具,一時半會無法找到最優解決方案。
對于決策者來說,也面臨壓力。
盡管內陸電力缺口在加強,并且讓核電站走入內陸,也要考慮到極端自然水災,和戰爭破壞等情況。也在激烈地辯論。
其實一句話,核電能不能進內陸,是「需求」和「擔憂」之間的膠著。
天平最終會偏向哪邊,就看需求和擔心誰占主導了。
對于你來說,你是同意建造內陸核電站,還是不同意建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