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19 22:43:05作者:佚名
由此可以看出,李贄A.致力于儒佛融合B.認識到明代婦女地位的變化C.試圖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D.渴望脫離塵世的自由6.有的學者認為《天國土地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表現出一種傳統思想中從來沒有過的組合,即“公產與全面統權相結合”。在這種思想的“結合”過程中,沒有受到它影響的是A.農民起義中的“均貧富”思想B.基督教的公平思想C.《禮記·禮道》中的“大同”思想D.“中學為本,西學為用”思想。 1884年出版的直隸《玉田縣志》載:“洋船貿易……吾所需之物不計其數,洋貨占吾糧食和日用品的50%以上。”光緒《雄縣方志》載:“鴉古城里,居民多以制硝石或用硫磺制燈,亦制火柴,但此業漸停。”結合這些材料,可知這一時期a.經銷洋貨和新產品的店鋪增多b.中國傳統手工業遭受沉重打擊c.洋貨在港口銷售受阻d.外國技術引進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1897年10月,嚴復等人在天津創辦《國聞報》,他們一方面精選100余種外國報刊為稿件,另一方面派工作人員到各地采訪。 國內則以北方各省為重點,在倫敦、巴黎、柏林、圣彼得堡、紐約、華盛頓等地都設立了外國采訪站。這說明:A.國內沒有報刊可供他們選稿B.維新派要讓讀者了解國內外大事C.清政府允許報紙自由出版D.維新派思想的傳播范圍僅限于北方各省。下表為1894年至1914年英國、日本等國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
表中數據正確的解釋是A.《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B.對英貿易比重的下降,說明英國的國際地位大大下降。C.這一時期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主要以商品傾銷為主。D.對其他國家貿易比重的變化,反映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1921年,成都警政署發布一道通令:“近來,婦女常將頭發剪至眉間,梳取拿破侖、華盛頓式(流行男子發型)發型,此實有違風俗,應當禁止,以扭轉頹廢之風……若敢違反,則罰你,罰你的父母。”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是A.剪發至眉間,已成為婦女的普遍選擇。B.男女平等思想,已漸深入人心。C.新潮婦女行為沖擊傳統風俗D.處罰措施體現了民國的法治精神。國民政府為管理國家經濟事務,將工業部改組為經濟部,其職權范圍包括戰爭時期的主要生產、商業領域,下屬機構繁多。 經濟部的成立 A.適應長期戰斗的需要 B.標志著工作重心向經濟領域轉移 C.提高了后方人民的生活水平 D.導致抗日戰爭時期行政效率低下。 以停戰為邊界,促使法軍撤退,反對美國干涉。 這次國際會議是 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 C.第一次不結盟政府首腦會議 D.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 3.右圖是我國大規模建設“十五冶計劃”期間繪制的宣傳畫。 其正確解讀是 A.遠處的工廠暗示工業化的基本現實 B.圖下的文字宣揚綠色環保理念 C.來來往往的船只說明運輸業基礎良好 D.勞動場景展示工人投身建設的熱情 4.雅典將軍阿里斯泰德被公民大會的陶工流放后2024江蘇高考答案,僅僅兩年多后就被召回,由于波斯軍隊的入侵,需要他參加戰爭。
戰勝波斯后,他得以復職,而率軍作戰成功的地米斯托克利卻被放逐。這說明 A.多數人的意志不一定代表正義 B.放逐令是對將領去留的投票 C.直接民主導致雅典的派系紛爭 D.人民主權簡單地導致城邦內部混亂 15、有學者認為:他們擺脫了對上帝的敬畏,但依然對上帝表示尊敬,他們推崇六天創世的主張,但依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計劃設計的一個完美組合的機器,是人類永生的居所。 ”他們是 A.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 B.宗教改革的發起者 C.啟蒙思想家 D.進化論的擁護者。 最終方案的形成過程體現了 A.選舉是民主原則的基本體現 B.國會是代議制政府的權力中心 C.妥協是現代政治的重要機制 D.分權是共和體制的關鍵舉措 7.下圖是19世紀英國國民總收入來源的示意圖。 對這張圖的正確解讀是 A.19世紀英國的農林漁業處于穩定增長階段 B.第二產業收入的增長與其進步階段的特征不相符 C.第三產業收入的增長沒有體現出工業化階段的特征 D.經濟收入與國民經濟都呈現結構性變化 8.一幅現代畫家的油畫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 畫面中央矗立著一座天主教堂,它的尖頂直指云霄; 畫面下方是一群謙遜的人們在河邊勞作;右邊是寧靜的小鎮和高高的拱橋;天空中的云彩和晚霞仿佛在庇佑著教堂和小鎮。
這一切,都使人顯得十分渺小。有學者認為,畫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贊美,充滿了宗教的神奇色彩。據此推斷,此畫屬于 A.現實主義 B.浪漫主義 C.印象主義 D.現代主義 19、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政府在各地建立了上千個拖拉機站,每個站都配備了一批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隨后的幾年里,農業產量并沒有明顯提高。造成這種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農村缺乏機器操作人員 B.農業正在集體化 C.農民缺乏生產樂觀主義 D.農場不擁有全部的土地權。各國簽署了《單一歐洲文件》,都同意建立共同的生產標準,消除資本流動障礙,謀求統一的稅率,互相承認其他國家頒發的專業和商業執照,遵守共同的勞工權利憲章。各國將共同營造一個“沒有邊界的歐洲”。 該文件的簽署 A.開創了歐洲經濟多領域合作 B.為歐盟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C.預示著歐洲政治一體化的實現 D.為發行歐元掃清了道路 二、非選擇題: 本部分共 4 題,總分 60 分,包括必答題和選答題。 其中,21 至 23 題為必答題,考生必須每一題都作答。 第 24 題為選答題,包括 A、B、C、D 四題,請考生從中選取兩題并在相應的答案區內作答。 若做多于一題,則以回答過的前兩題為準計分。 21. (12)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 1 漢文帝改“抑商政策”為“惠商政策”。
他下令“開閘放橋,放開山澤禁”。這些措施實行之后,“富商周游天下,無所不通,所求皆得”的繁華局面消失了。人們可以自由地進入山澤拾柴打魚,以補充生活。但是,文帝、景帝時期,抑商政策中“庶民子孫不得為官”的規定一直沒有取消。材料2西漢中前期,“以貧致富”的熱潮消失了。致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經商。經商也是有學問的,商人把“求利”作為人生的主要目標。有言“天下繁華,皆為利; 天下繁華,皆為利也。”為利而總結的經驗有:“欲由貧而富,耕種不如工業,工業不如經商,繡花不如靠市場。這是說貧民是工業的最后手段,還有“有了工業的最后手段,……
陳獨秀認為,中華文明,包括儒家思想所蘊含的許多樂觀有益的內容,其實是與人類文化的普世價值息息相關的。上海一家報紙批評北京高校開設“元曲”課程,說元曲是“沒落民族的聲音”,不宜講授。陳獨秀反對這種觀點,并公開承認錢玄同提出的廢除漢字的建議過于倉促,是對傳統語言文字的“石杠治駝背”。——摘自李良玉《思想啟蒙與文化建設》材料2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特別激進,他們不承認任何傳統的權威和世襲的教條,對禮儀、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甚至漢字、中醫、京劇等傳統文化都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這場強有力的、簡練的、肯定性的批判運動,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雖然它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形式主義的傾向。——摘自李新《民國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2,結合所學知識2024江蘇高考答案,概括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對傳統文化的熟悉程度,并分析這種熟悉程度的原因。 (6 (要求:觀點鮮明;史論結合;條理嚴謹;表達流利;280字左右) 23. (13 1946年,美、蘇兩國外交官分別向各自政府提交了討論報告,對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兩國“冷戰”產生了影響。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1 美國駐蘇聯大使館代辦凱南向美國政府提交了一份長達8000字的“長電報”。
電報認為,克里姆林宮對世界事務的這種看法,根源于蘇聯傳統的不安全感。為了謀求和平,他們從未考慮過與對手達成妥協,而是將對手置于死地。凱南還把蘇聯描繪成一個專制傳統早已與意識形態脅迫融為一體的國家,因而認為外部世界都是敵對的。美國必須把對付蘇聯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摘自周建明《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邏輯》材料2蘇聯駐美國大使諾維科夫寫了一份題為《戰后美國的外交政策》的報告。報告認為,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動機,是壟斷資本的帝國主義擴張。美國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瞄準的是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