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2-25 15:41:39作者:佚名
【摘要】:教學是高校的核心任務。教務管理原理是高校管理的基礎。其水平和質量直接影響教學質量。近年來,社會需求不斷增加,許多高校探索和嘗試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此背景下,教育管理面臨新的挑戰。
關鍵詞:大學;復合型人才;學術事務;勘探
關鍵詞:大學;復合型人才;教育行政;勘探
CLC 分類號:G473 文檔識別代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 (2011) 17-0267-01
0簡介
我國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的。 1952年,我們開始學習蘇聯高等教育模式,按照國家規定的專業目錄調整院系、設置專業、培養人才。高等學校無權在目錄外新設專業。 。這種模式至今仍在使用。隨著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社會的發展,“職業教育”模式培養的人才很難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培養專業性強、知識面廣、技能過硬、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已成為眾多高校的共識。
1 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歷史
1984年,上海工業大學在國內率先開設“工業對外貿易專業”[1],嘗試培養復合型人才; 1989年,上海財經大學明確提出培養“國際型人才”; 20世紀80年代,一些大學建立了雙學士學位制度、主輔修制度、跨課程課程以及學分制改革,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產生了很大影響。已探索方法,如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 20世紀90年代,“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從日本引進我國,一批背景復雜的新專業進入大學校園; 20世紀末,計算機技術融入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計算機技能的培養被納入許多專業課程大綱中。近年來,隨著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外語和法律也成為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新要求。
2 綜合人才培養和教育事務
目前,國內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雙學士學位制度:在我國實行的時間并不長。是教育部委托國內多所重點大學開設的第二學士學位新興專業。學生是從非專業應屆或往屆畢業生中招收的。學制一般為兩年。目標是培養知識結構較為完整的復合型、復合型高級科技和管理人才。
主輔制:指本科生主修一個專業學士學位課程,輔修另一專業學士學位的制度。考試合格后,授予主修專業學士學位和副修專業聯合證書。本體系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主修專業成績優秀,輔修專業具有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的高級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交叉教學課程:目前網校頭條,我國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文理交叉教學課程。工科學校為理工科學生開設了大量人文社會科學選修課,并設定了學分要求供學生自由選修[2];有些學校還專門為文科專業的學生開設一些自然科學課程。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文理相互滲透,拓寬思維空間,更大程度發掘學生潛能,激發創造力。
學分制改革:學分制是一種以學分為計量單位,衡量學生完成情況的教學管理制度。學分的授予根據學生能力和天賦的差異,強調強調和尊重個體差異和興趣發展。打破專業和年級的界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和能力跨專業、跨年級選擇課程;它允許學制的延長或縮短佳木斯大學教務網絡管理系統,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創造了條件[3]。
三、新形勢下教務工作的應對策略
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改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面對變化,學術人員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已成為日益現實的問題。回到教育的根本:“科教興國,以人為本”,我們要以此為中心,梳理和完善教育工作。
3.1 轉變觀念。傳統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工業流水線”培養模式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改革后的教育模式將共同發展與個性發展結合起來,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拓寬知識面,激發創造力。力提供保證。學術人員應改變以往的“官本位”、“教條主義”思維,避免實行“批發式”統一管理。應在尊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前提下實行“零售”管理,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開放式管理。以及人性化管理[4]。
3.2加強信息交流,增強部門協作。復合型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情況復雜。一個問題往往會影響到各個部門。各級教務部門要加強溝通,利用各自資源優勢,協調配合。同時,要積極加強與師生的信息溝通,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組織協調各項工作,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必要的決策支持。人才。
3.3提高人員素質,穩定管理團隊。學術人員要長期為師生服務,從事大量繁瑣的工作,難免會產生職業倦怠感。特別是在新教育改革背景下,工作內容和強度加大。對內,提高思想認識和理論水平,向前人學習,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對外,改革要求穩定。基層管理隊伍要糾正“重教導、輕管理”、“重使用、輕培訓”的錯誤觀念,積極為管理隊伍穩定和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經理。
3.4借助先進手段實現信息化管理。目前,各大高校都建設了網絡化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使各種復雜的教育信息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然而佳木斯大學教務網絡管理系統,培訓模式的改變必然會對現有體系的功能和結構產生影響。應以模塊化設計理念為指導,重新思考和設計教育系統的架構,開發一個可擴展、交互、安全、高效、簡單的系統。簡單易用的教育管理系統讓教師和學生真正從中受益,而不是被系統所拖累。
4 結論
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一支穩定、高效的教育管理隊伍,借助先進的教育管理方法,可以為教育改革提供保障,為高等學校培養專業性強、知識面廣、技能過硬、具有創新精神的綜合性人才提供有力條件。
參考:
[1] 林熙樂.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綜合性人才的本源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9(141):38-39。
[2] 張九.高校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5):106-107。
[3] 郭家虎.學分制度改革與復合型人才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09(145):14-15。
[4] 郭蘭.教務與教務管理研究[J].濱州學院學報,2010(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