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26 11:49:28作者:佚名
選擇哪所高校,地理位置是關鍵考慮點,我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往東,再往東,即以上海為核心的華東地區;二是往南,再往南,即以廣深為核心的灣區。在最近的一次網絡招生咨詢直播中,中山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薦志強如此建議。
薦志強認為,這兩個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社會包容開放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他建議:“與其等到將來工作后再來,不如現在就抓住機會來讀書。”
在現實生活中,眾多大學生紛紛涌向泛珠三角和泛長三角區域,特別是那些新興的一線城市。據積云教育IT培訓機構的校長宋云星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該機構在2020年之前,畢業生幾乎都選擇留在北京工作,然而近年來,大約有30%的學員選擇了到南方的一二線城市去謀求職業發展。
麥可思研究院近期發布的《2022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即就業藍皮書,揭示了新一線城市的就業比例持續增長,而那些具有強大吸引力的二線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區域。
尤其是近兩年,先進制造業接過教育、互聯網等領域的接力棒,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就業網,而制造業繁榮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更是受到了眾多大學生的青睞。
高校吸納流入人才空間大
高考和應屆畢業生就業,是青年人才流動的兩大重要節點。
高考報名人數相對較少,而高校資源卻相對豐富,這一現象成為眾多新興一線城市的顯著特征,從而使得這些城市在高考招生階段具備了較大的吸引和接納人才的能力。
南京地區今年高考報名人數僅為2.76萬,然而該市擁有51所高等院校。若以每所高校平均招生3000人的標準來計算,招生總數將超過15萬。這對其他地區的考生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機遇。
武漢擁有眾多高等院校,總數高達83所,其中包括46所本科院校。每年,武漢高校畢業生人數眾多,超過百萬,然而,在2022年,本地參加高考的學生數量僅為6.35萬人。
蘇州長久以來被視為高等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城市,其境內僅有25所高等院校,其中僅有蘇州大學被認定為“雙一流”高校。然而,近幾年來,蘇州在吸引國內外知名大學方面投入了極大的努力,諸如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985高校紛紛在蘇州設立了校區。在如此廣闊的吸納能力之下,蘇州本地的考生人數實際上僅為3.37萬人。
在15個新興的一線城市中,南京、蘇州、杭州、寧波、東莞、佛山等城市的高校發展較為成熟,然而,這些地方的高考考生數量卻相對較少。即便是在這些新一線城市中,他們的考生人數也往往不及鄭州、西安、長沙、成都、重慶等中西部城市。
位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受益于雄厚的財政扶持以及杰出人才的助力,眾多新一線城市的高校辦學水平顯著提高,部分院校在考生心目中的聲望甚至超越了中西部地區的部分傳統名校。以寧波的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為例,其前身原本是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曾為傳統的本科三批次招生獨立學院,然而在轉變為公辦地方本科高校后,該校的一些熱門專業已開始在一批次招生。
目前,將本科招生批次進行整合已成為一種潮流,這一變化對學校的品牌形象和綜合實力構成了新的考驗。東部沿海一些發達城市的高校因辦學質量較高,合并錄取后,無疑將更有助于吸引高分段的學生。然而,對于那些位于欠發達地區或缺乏辦學特色的普通高校來說,合并錄取后面臨的招生壓力將會顯著增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如是說。
泛珠、泛長地區吸引力提升
泛珠三角、泛長三角地區對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也在提升。
麥可思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就業藍皮書指出,2021屆本科畢業生在半年后,選擇在泛長三角地區就業的比例最高,達到了25.2%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就業網,緊隨其后的是泛珠三角地區,就業比例約為20.1%。
觀察不同地區本科院校畢業生所占比例及其就業去向落實情況,我們發現,前往泛珠三角地區工作的畢業生數量與當地畢業生相比差異最為顯著,這充分表明泛珠三角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尤為強勁,吸引了大量畢業生涌入。緊隨其后的是泛長三角地區。
相較之下,泛渤海灣地區的畢業生呈現出外流趨勢,其中該地區畢業生占整體比例20.5%,然而,他們在當地就業的比例僅為18.6%。
就業藍皮書顯示,本科畢業生就業地點的傾向發生了顯著變化。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就業的比例,已從2017屆的54%增至2021屆的58%,這一趨勢表明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傾向于回到自己的家鄉尋求工作機會。
這些具有強大吸引力的二線城市主要分布在泛珠三角和泛長三角區域。在珠海、徐州、金華等地,本科生就業群體中,外地畢業生的比例較高,分別是54%、52%、52%,這一現象反映出這些城市對本科生的吸引力顯著。這種現象或許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泛渤海灣地區的就業滿意度近年來一直穩居首位。在2021屆畢業生中,該地區的就業滿意度達到了77%,這一數據超過了泛長三角地區的75%和泛珠三角地區的73%,而泛珠三角地區的就業滿意度甚至比東北地區的74%還要低。
就業藍皮書表明,就業滿意度的高低受多種因素制約,包括地區經濟狀況、行業未來發展潛力、工作場所的氣氛以及所承受的壓力等。
在城市層面,就業藍皮書顯示,新一線城市就業比例穩步上升。
近五年的數據顯示,應屆本科生在新一線城市的就業比例呈現持續增長趨勢;2021屆本科生的就業比例達到了27%,較2017屆的24%提升了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他們在一線城市的就業比例則有所下降,從2017屆的22%降至2021屆的18%。
杭州、蘇州、成都等地,外地畢業生的流入量顯著增加。在杭州和蘇州工作的本科生中,外地戶籍的比例相較于2016至2018屆同期增長了11個百分點,而在成都工作的本科生中,這一比例則提高了9個百分點。隨著新一線城市的產業結構、就業環境、城市氛圍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持續優化,這些城市將繼續吸引大量大學畢業生前來尋求就業機會。
選擇在這些城市就業,收入是實實在在的吸引力。
就業藍皮書指出,2021屆一線城市的月均收入達到了7332元,這一數字相較于2017屆增長了23%。而新一線城市的月均收入為6048元,相較于2017屆增長了30%。盡管新一線城市的收入絕對值不及一線城市,但其增速卻超過了后者。即便在扣除住房成本之后,新一線城市本科畢業生的購買力也并未遜色于一線城市。
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的院長董玉整指出,新一線城市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其優勢顯而易見。這些城市提供了相對較低的房租房價,寬松的落戶條件,以及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此外,這些城市還擁有越來越多的優質就業崗位,以及相對合理的收入水平。同時,生活成本與性價比也相對較高。
從長遠視角分析,三年后,無論是位于一線還是新一線的城市,畢業生薪資水平普遍實現了超過70%的增長。
盡管五年后薪資水平普遍有所提升,一線城市月薪增至14814元,較畢業時增長了172%,而新一線城市的月薪則為11277元,增幅為167%。然而,新一線城市未能超越一線城市,其漲幅甚至被后者超越。
制造業成保就業穩定器
泛珠三角、泛長三角區域以及新一線城市對就業的吸引力持續上升,這一現象不僅與區域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而且與吸納就業的主要產業所發生的轉變密切相關。
受環境形勢影響,吸納就業的主要行業景氣度波動較大。
就業藍皮書顯示,教育領域成為應屆本科生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類別,而“雙減”政策自2021年7月實施后,教育培訓機構的就業占比有所減少。在應屆本科生就業人數第二多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中,中小型互聯網企業的就業比例出現了顯著下降。在疫情反復的不利影響下,部分服務業的就業比例有所回升,然而,仍有一些服務業的就業情況受到階段性影響。
制造業持續穩健增長,充當了確保大學生就業穩定的基石。特別是民營企業中的制造業,它們吸收了眾多勞動力,畢業生們紛紛涌入電子電氣設備、機械設備、醫藥及設備制造等眾多細分行業。2021屆的就業率達到了19.8%,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個百分點。
這些企業主要在東部地區設有較多分支。根據就業藍皮書的數據,2021屆本科畢業生中,在東部地區就業的學生中,有近20%的人在民營制造企業工作,這一比例是非東部地區就業畢業生的2.3倍。
宋云星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當前在二三線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呈現出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互聯網產業的規模日益擴大,二是傳統企業紛紛邁向數字化。由此,對于具備數字化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眾多畢業生紛紛抓住這一機遇,愿意投身于這些城市的這些企業。他們的月薪甚至可以達到一萬元以上。
制造業迎來了吸引高技能人才的新機遇。過去,眾多年輕求職者對工廠生產線工作持排斥態度,他們更傾向于投身于網絡直播等服務業領域。有的甚至寧愿從事外賣配送等職業,也不愿踏入工廠的大門。
實際上,正處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交匯期的先進制造業不僅迫切需求產業工人,而且亟需兼具制造知識和數字技術雙重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就業藍皮書顯示,近年來,隨著制造業不斷優化和升級,數字及智能技術被廣泛應用,行業間的界限變得愈發不清晰,跨領域的融合趨勢日益明顯。然而,對于畢業五年后的工科專業畢業生而言,他們在對教學各個方面的評價中,普遍認為前沿理念的應用和跨學科的學習經歷是令他們滿意度不高的因素。
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張興海近期指出,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并構建一個能夠滿足先進制造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機制。例如,實施精細化的培訓計劃,推動企業與學校合作,實行“訂單式”就業貝語網校,并逐步形成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人才培養層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