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19 09:11:33作者:佚名
高考成績公布后,我們便進入了志愿填報階段,此時,不少高校紛紛推出了更加靈活和開放的轉專業方案。
近期,廈門大學官方招生渠道“廈大招生”微信公眾號公布了新的招生政策,該政策明確指出,將全面放寬學生轉專業的限制。
具體而言,將轉專業政策進一步放寬,實現轉專業無限制(僅針對特定招生項目規定不可轉專業的情況),但轉入專業需經過考核。在本科階段的一至三年級,學生每年有兩次申請轉專業的機會,并且每位本科生最多可成功轉專業兩次。
廈門大學并非唯一。時代周報記者經過整理發現,近年以來,北京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西安大學等超過十所高等院校紛紛實施轉專業政策的放寬,他們通過提升學生轉專業申請的次數和期限、降低乃至取消轉出限制、拓寬轉入專業的選擇范圍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自主選擇空間。
實際上,自2018年起,教育部便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拓寬學生的自主學習與選擇空間,倡導學生進行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習探索,并賦予學生自主挑選專業和課程的權利。
高校轉專業政策的放寬背后,反映出了過去較長時間內,人們普遍以專業熱度及行業薪資水平作為核心參考依據進行專業選擇,這種觀念盛行,既未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與個性,也未充分關注時代變遷和產業更新對教學模式帶來的影響,因此,單一專業的教育模式已到了亟需調整的節點。
即便放寬的轉專業規定為學生重新挑選專業和職業道路帶來了更多的自主權和彈性,然而,轉專業本身卻是一項既費時又費力的任務,關于是否轉專業以及如何轉專業,仍舊需要我們深思熟慮和權衡利弊。
與此同時,我們應當將對于“如何辨識并挑選出契合自身特點的專業”這一認知,提前至中學階段進行培養。
轉出無門檻,轉入需考核
廈門大學近期發布的招生新政,總結起來有三大特點:
首先,確保所錄取的專業與報考時一致;其次,新增了雙學士學位及微專業項目;這些項目旨在重點培養具備人工智能、區域國別研究、涉外法律等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同時,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和靈活的學習路徑選擇。
另外,對轉專業政策進行了調整,允許學生進行專業轉換,但除專項招生規定不允許轉專業的情況外,轉換專業將需要進行考核。
6月23日,時代周報記者以咨詢者的身份撥打了廈門大學的招生咨詢電話,從了解的情況來看,廈門大學在幾年前就已經降低了轉專業的門檻。而在今年,學校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又新增了一項規定,即“每位本科生均有兩次成功轉專業的機會”。這意味著2024年廈門大學錄取分數線,那些之前已經成功轉過專業的學生,依然可以再次提出轉專業的申請。
廈大招生熱線的工作人員還指出,各學院均設有筆試和面試環節,以選拔優秀學生,由于各學院能接納的轉學生人數有限,每年的具體接收比例和數量都會有所變動。以過去為例,全校平均轉專業成功率大約在50%上下,而熱門專業的轉入成功率則會相對較低。
學生轉入新專業后,他們可能會遇到難以適應學習進度的挑戰。據接線人員所述,在轉專業考核階段,已經對學生們的專業水平進行了嚴格篩選,確保了通過考核的學生在未來的專業考試和畢業環節中,理論上不會遇到太大問題。
也就是說,盡管全國眾多高校長期以來都設有轉專業途徑,然而,對于申請轉專業的學生,其原專業的成績標準卻相當嚴格,往往要求學生的成績排名需達到年級中上游,甚至年級前列,方有資格提出轉專業申請。然而,即便在新政實施之后,這一篩選機制并未完全消失。
時代周報記者經過整理發現,自2020年起,廈門大學對轉專業政策進行了調整,取消了或顯著減少了對于學生原有專業課程成績和排名的依賴。當時,學校方面表示,這一調整旨在更加重視學生的個人興趣、特長和學業規劃,旨在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轉專業寬松化成趨勢
在2024年暑假來臨之前,上海交通大學同樣因其放寬轉專業政策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去年,上海交通大學頒布了《關于做好2024年本科生轉專業工作的通知》,該通知實施了開放且靈活的轉專業政策。在此政策下,學生在大一、大二、大三的任一年級都有資格提出轉專業的申請。同時,各學院的轉出名額并未設定上限,且學院不得以成績不佳、已成功轉專業等理由拒絕學生的轉出請求。
武超,時任上海交通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闡述道,學生的原有專業成績高低、學分排名及掛科數量均不受限制,若學生有意轉專業,則可提交申請,并與相關院系、專業進行雙向選擇和匹配。
時代周報記者經過整理分析,發現近期眾多知名學府,如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同濟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蘭州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以及北京交通大學等,紛紛放寬了對本科生轉專業的限制,從而提升了學生選擇專業時的自由度和靈活性。
在具體措施方面,這些高校主要通過提升學生轉專業申請的頻次、放寬年級限制乃至取消轉出條件、拓寬轉入專業的選擇面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自主選擇空間。然而,鑒于不同錄取途徑的差異性,對于藝術、體育、外語等特定類別的保送生招生,這些高校普遍不提供轉專業服務。
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放寬轉專業門檻可能會導致申請轉專業的學生人數上升,然而,接收轉專業學生的名額卻是有限的,這或許會導致熱門專業的報名錄取比例上升,同時也預示著轉入專業的考核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
武超也曾提到,過去的轉專業規定(對學生原有學科成績設定了較高標準)或許對成績優異的學生更為有利,然而學校普遍認為每位學生都應受到重視。“尤其是對于那些因難以適應高考錄取的專業要求而導致成績不佳的學生,‘零門檻’的轉專業政策給予了他們更多的機會”。
儲朝暉研究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研究者,曾指出,眾多中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2024年廈門大學錄取分數線,自主意識薄弱,這種狀況使得他們在高考志愿填報時對自身認識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因此,進入大學后,理應給予學生調整專業、重新規劃未來道路的機會與自由。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校學生轉出專業不應受到限制。這也是許多高校提出“零門檻”轉專業政策的原因之一。他認為,開放轉專業或轉專業條件更寬松,是必然的趨勢。
重新認識好專業
在高校推行專業轉換政策放寬的背景下,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專業,以及高校如何調整專業設置以跟上時代步伐,滿足社會需求,這些問題已逐漸成為教育領域內的熱門議題和改革的焦點。
教育領域在全球范圍內普遍遭遇的挑戰是,我們持續以過往的知識來教導當代的學生,而他們卻需應對的是未來的挑戰。這一觀點,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在受訪時向媒體闡述。
同樣地,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在《中國高教研究》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到,自21世紀起,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不斷提速,周期顯著縮短至一至三年,教育體系迫切需要迅速作出反應,緊跟科技前沿的步伐,并對人才培養計劃進行及時調整,以便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的快速演變。
在此情形下,我國高校在近年內對學科及專業的調整動作頻繁。同時,實施較為靈活的轉專業政策,實際上也是高校在優化專業結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在學生層面,針對“如何識別并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專業”這一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院長熊丙奇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的采訪時提出,這一學習任務應當提前至中學階段進行。
熊丙奇指出,面對今年的高考考生,他們挑選大學與專業時,需提前深入了解相關領域及其行業狀況,同時也要深入剖析自己的興趣和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還需結合高考成績,挑選出既符合自身條件又適合的院校與專業。在此過程中,考生應避免盲目跟風,不應僅憑他人推薦而選擇所謂的“熱門專業”。
目前來看,就專業發展前景而言,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指出,人工智能及計算機科學領域具有顯著的發展潛力,特別是芯片設計、數據科學、大數據技術、人形機器人以及與之相關的自動化控制技術等細分領域。
北京師范大學的萬喆教授同樣指出,人工智能、計算機以及工業制造業等工程學科在近年里備受追捧,然而我們必須對“過熱”現象保持警覺,以防畢業時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跨學科學習已成為一大趨勢,因此推薦大家考慮選擇新興或跨學科的專業,例如AI與其他領域的結合。在填報志愿時,需要全面考慮,力求在個人興趣與市場需求之間達到一個平衡點。
另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它有可能取代部分勞動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首席專家戴建業最近提出,在無法預知哪些專業將會被淘汰的背景下,選擇一個既能為眾多專業奠定基礎,又能有助于個人綜合素質提升的專業是明智之舉。此外,他還強調,人工智能對文科和理科的影響是同等程度的。
在更廣闊的視角下,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研究院的院長曾剛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強調,長期以來,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在選擇專業或就業時,都會將就業待遇視為關鍵考量。然而,還需認識到,時代與產業的進步并非呈直線發展,同一行業在各個發展階段對人才的需求量和構成都會產生變動。
因此,在學生挑選專業與職業規劃階段,以及高校在育才過程中,除了強化專業技能,更應重視思維訓練、創新精神以及跨學科整合能力的培育,從而構建出更貼合時代發展趨勢的人才培養體系。